央视科教微信订阅号,敬请关注!

人物历史自然科技文化军事文化经济专题

探索发现1月22日-28日节目介绍

互动新闻 CNTV 2015年01月22日 14:04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六集文化纪录片《纳西纳西》分集简介

        第一集   无墙
        公元1639年春节刚过,徐霞客便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远行——探访考察丽江,而向他发出邀请的人,正是丽江赫赫有名的大土司木增。
一个自由自在的江南布衣,一个纵横官场的地方霸主,看起来格格不入的两个人,开始了他们之间的一场约定。
在徐霞客动身前往丽江的时候,在丽江玉龙雪山南麓一个叫芝山的地方,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忙碌起来,预备食品、打扫庭除,甚至进山的小道,都已经有人在平整清理。所有人都知道,木天王木增最为看重的人,很快就要到来了。
这是让今天的史学家深感兴趣的一些细节。比起粗粝的简介,这些细节更能还原往事的清晰与温度,让大而杂芜的历史,寻找到一条条可以进入的通道。
        370多年前的一天,徐霞客终于来到丽江,这位江南大旅行家当时所面对的木土司所管辖的疆域,比今天要大得多。而让人十分惊讶的是,拥有广大面积、称雄一方的木土司,他所统领的纳西族,当时却只有5、6万人口。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木氏土司庞大的权力系统,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呢?
 
        从重兵把守的邱塘关,到水流潺潺的万子桥;从和通事家的木楼到重门紧闭的木王府,一个木增时期的明代丽江,通过徐霞客的代入,逐渐展现出来。而中国西南地区有名的木氏土司家族的兴盛缘由,他们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以及一个地区政权的治理方略,也在此集中得以呈现。
       

        第二集   临天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丽江,古朴而又神秘。
        公元1923年的一天,一位名叫约瑟夫•洛克的美籍奥地利人正在工作,突然被一种声音吸引了过去。
       “有三个男巫身着宗教服饰,使用一种奇特的手抄本单调地吟诵。”
        这是些发黄的册页,上面绘着图形和符号,它们带着远古时期的气息I,猝然呈现在洛克眼前。
        这些就是丽江东巴象形文字,它们正处于图画文字向象形文字过渡的阶段,它们就像写意的印象画,夸张、简约而又生动;很多字的构成反映出纳西民族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这些活着的象形文字由土里土气的农民、牧民、猎人创造,他们采来有毒性的荛花制作成纸张;用中空的细竹削成笔;用锅底烟火拌入少许胶汁和猪胆汁而制成墨汁,然后在田间地头山里开始描画写作。
       在卷佚浩繁的东巴经书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各个领域,是纳西族创造的大百科全书。
       自从接触东巴文化之后,洛克开始大量收集东巴经书。他不知疲倦地四处奔走,那些带有泥土和烟火味的小册子,被他一本本搜罗起来,很快就达数千册之多。洛克与东巴象形文字间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这让一个终身未婚的西方博士与中国滇西北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
       由于洛克等人的翻译引介,欧美很多国家收藏了大量东巴经书,这些经书仍需进一步译读,隐藏其中的,是一个边地民族生存智慧,也是早期人类文化学可能涉及的大量内容。

        第三集   古韵
        70多年前的丽江,俄国人顾彼得经常光顾李大妈家的酒店。他花5分钱买一杯当地的窨酒,然后坐下来开始观看街边的风景。
        这个窗口像面屏幕,从小受到艺术文化熏陶的顾彼得,发现着那些生动自然的世俗景象。
        在顾彼得的观察中,当地人对音乐的热爱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充满乐趣的山区青年,穿着没有袖子的皮褂和短皮裤,口里吹着像潘神之箫的短笛子,沿着街跳舞而过。”生意人会停下买卖欣赏花朵,或凝视清澈的流水。田里的农夫会暂停手头活计,远望雪山千变万化的容颜。集市上的人群能屏住气息观看高飞的大雁。”
        这是一块充满了音乐想象力的地方,可让人诧异的是,这里的音乐并不欢快,浓郁的悲情色彩,让“游悲”、“谷气”、“嫁女”等调式都散发着有些哀婉的气息。
        常年生活在塔城的老歌手肖奶奶会唱“喊魂调”,在她的歌声里,仿佛看得见迷失的魂灵在寻找回家的路径。
        但是,在纳西族的古老音乐中,更多的却是“送魂”。
        丽江大东乡热水塘村,人们陆续汇聚在一个农家,为一位60多岁的纳西族妇女“送魂”祈福。所有的来客都戴上了白色包头,他们手拉手围成圆圈,呼喊着并顺时针方向跳着舞步。
        这就是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的纳西族原始舞蹈音乐--“热美蹉”,也叫“窝热热”。
        在《被遗忘的王国》这本书里,顾彼得更愿意去描述洞经古乐演奏场景。在那里,他不仅找到了李大妈那位不会做事的丈夫——他在拉琴,自己也仿佛找到了灵魂的依托。这位有着良好艺术修养的俄国贵族后裔长时间地倾听着那些古老乐音,直到曲终人散,才点起一把松明火,沿着曲曲拐拐的石阶,走回自己的住所。
        时隔70多年,顾彼得喜欢的乐音还在响着。年逾8旬的老人用遒劲的嗓音诵读着一首《爱莲说》,为他拌和的乐音,是俄国人顾彼得曾经描述过的,没有被人类冲突玷污过、无比接近神灵的一种音乐。


       第四集   随风
       1942年晚秋,在丽江拉市,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而悲伤的事件,以李喜地为首的6个纳西女孩结伴而行,自缢在一棵古老的大树上。
然而,这样凄美的故事,在过去的丽江,又何止拉市一地。曾在这里生活多年的外国人洛克这样描述:在丽江的一些地区,几乎每天都要举行“哈拉里肯”(祭亡魂)仪式,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自己或多或少都有殉情的亲属
       英国学者杰克逊在《纳西宗教》这本书里发问:纳西族“殉情死亡的人数多得惊人,它的原因是什么呢?”
汤世杰是一位作家,1995年,他根据丽江解放初期第一任县长的殉情事件,撰写了长篇小说《情死》和一部随笔集,引起了广泛影响。随着他的追溯,纳西族“殉情”原因渐次展开。
        导因是文化的碰撞。原先纳西族自由的婚恋习俗受到冲击。
        从1723年改土归流政策实施到1911年清王朝解体,188年的时间,一共75个流官执掌丽江。文化教育和经济的发展,给这个地区带来了积极变化。而随之而来封建纲常礼教也蔓延在丽江的各个角落,被强化的包办婚姻制度,成了无数年轻人的梦魇。
        家住拉市普若村的纳西姑娘李喜地,一定没有想到,在她21岁这一年,被父母指配给自己不喜欢的表哥,另外5个女孩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
        从小目睹了奶奶、母亲的艰辛,女人的劳碌和地位的低下,给这些女孩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再加上不能和喜欢的人共同生活,李喜地等六个女孩毅然自尽身亡,到她们民族文学中描述过的“玉龙第三国”中,去寻找更美好的生活。     
        和李喜地们同样经历的纳西男女青年,来到杜鹃盛开的地方,用树枝、鲜花和绿叶搭起婚房,一连数日吹弦、舞蹈,尽情欢乐。最后时刻,他们向天地叩首,向父母叩首,然后双双离去,消失在云雾缭绕的大地之间。


        第五集   神觞
        1991年4月12号这天,在玉龙雪山云杉坪,有几个人聚在一起,他们在做一个仪式,叫瘗发托思,就是将人的头发,埋藏在一个特殊地点,用于表达某种思念或情怀。
        这缕白发,属于一个叫李霖灿的老人,72年前,当他第一次见到玉龙雪山的时候,就认为这是这是自己安身立命的不二所在。
        后来的李霖灿,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再也没能回到丽江。在他年老体衰之时,便剪下一缕白发托人捎回,希望能埋在玉龙雪山下。
        这到底是座什么山呢?
        20世纪30年代,约瑟夫•洛克租来了一架小飞机,飞到了5000多米的空中,玉龙雪山和周边环境一览无余。
        这是一个立体多元的综合地带,一个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区域,。
        每年的农历二月,在滇西北地区,旷野中常常会响起一种奇特的声音。这种声音来自纳西东巴师手中的板铃。
        这是东巴教中的一项重要仪式——祭署。“署”是纳西人心目中的自然神,是人类同父异母的兄弟。双方之间定下契约,互相尊重、互不侵犯。
在纳西族过去的乡规民约中,有着非常苛刻的保护自然的条款,有些惩处极为严厉。纳西族用智慧和辛劳,将自身的历史文化,搭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
        在过去的丽江古城中,人们顺水而居,恪守用水规则,引来各种文化,装点起庭院细节。纳西族会在一块大石头上,开凿出一个村镇,也会用尽半个多世纪的精力,去维护一棵老茶花树。他们像当年的兰亭诗友,流觞曲水,围坐在雪山、明湖、溪流、草坝和田野之间,一觞一咏,为后世留下了大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范本。
                      
         第六集    自觉
    
         1987年2月,纳西族乡民奔走相告,被禁止了40年的“三朵神”参拜活动,终于在这一年通过丽江人大决议,获得恢复!
         但是,政府方面却感惴惴不安起来,因为“三多”毕竟是个神话人物,带有一定“迷信”色彩。于是,他们藏起了从昆明定制的三多塑像,并召开另一场庆祝丽江荣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大会,希望能分散人们的注意力。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大量人群还是涌向了三朵庙,那个沉寂了40年的“三多神”,竟然一直没有从纳西族民众的心目中走开。
         这个让人有些唏嘘的事件,加快了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恢复和传承的速度。然而,一场大地震后,丽江的知名度快速提升,随着大量人群的涌入,各种外来经济文化也纷至沓来,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夹裹期间,其本来面目逐渐变得扑朔迷离。纳西优秀的传统文化何去何从,面对越来越多的商业侵扰,当地纳西族在进行着怎样的反思,认知和抉择呢?
         古城里面对巨大诱惑坚决不搬走的原住民周家和李家以及和老太太,维护着那些充满文化浮沉的古老建筑。老人们从古城大石桥撤离后,又在新的地点日复一日传唱着他们的“谷气”。一些文化人带头收集抢救古老的东巴文化,年轻人开始从最本源的地带入手,与自己民族的文化进行对接。这一切,都极其艰辛!
        早年纳西族造“我”这个象形文字的时候,毫不客气将长长的手臂指向了自己。从此,这一个个的“我”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文化和历史。
今天的这个“我”,还会是纳西族吗?


 

相关阅读 探索发现 | 1月22日
我要纠错编辑:苗苗 责任编辑:
实时热点
  • 历史
  • 科技
  • 人物
  • 经济
  • 军事
  • 自然
  • 文化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Android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热点推荐更多
《开讲啦》
《开讲啦》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详细 >
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详细 >
《等着我》
中国唯一一档利用国家力量为普通大众实现“团圆梦”的大型服务类节目。我们..详细 >
百家讲坛 《风云南北朝之苻..
苻坚是南北朝时期前秦的一位君主。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里都空前成功,文治武功..详细 >


热点专题更多

860010-11190602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