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故乡,远方

《远方的家》五周年观众作品征集活动选登

长城内外 《远方的家》节目组 2016年01月12日 17:29 A-A+

原标题:

        (作者:黄可 36岁 广东省深圳市观众)

        可能世界上真有会偷时间的贼,不然怎么感觉时间过得这么快呢?参加《远方的家》栏目三周年征文活动的余温才过去没多久,又到了庆祝开播五周年的时候啦!这是迄今为止,我坚持看的时间最久内容最全的央视节目,我这种连电视剧都很少看的人,却对一档旅游纪实类节目如此上心,可见《远方的家》自有独到之处!

        每一个系列都是一次全新的开始,每一次出发都是一种未知的挑战,五年来《远方的家》播出过《边疆行》、《沿海行》、《北纬30度中国行》、《百山百川行》、《江河万里行》、《长城内外》六个系列的精彩节目。摄制组外景采访团队里有一群敬业勇敢又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旅行是工作也成了生活中的主要部分。他们在路上经历四季,靠行走感知时间,用镜头记录巨变中的中国。他们长时间奔波在外,日晒雨淋、舟车辗转,伤病不断,只为扫除更多的影像盲区。《远方的家》多次荣获CCTV年度优秀节目奖、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先进集体及中国电视记录片十佳栏目,是对他们长途跋涉、辛苦努力给予的肯定。五年来我也足不出户跟随《远方的家》镜头,从边疆哨所到沿海城市、从北纬30度到名山大川、从万里江河到长城内外,看遍自然美景、领略风土人情、体验民俗文化,感受到了中国的自然人文之美,而那些沿途无意中闯入镜头里的普通百姓人家,他们的纯朴热情始终在感染我。

        《远方的家》还有一支默默奉献、甘当绿叶的幕后团队,尤其是那位一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节目配音,更是功不可没。他们不仅重视业内专家学者的意见,也珍惜来自普通观众的心声。举办有资深观众参与的研讨会,录制有观众代表出镜的宣传片,邀请优秀观众跟随节目组亲身体验拍摄过程,利用社交新媒体与网友互动,让有奖活动常态化,想方设法提高观众参与节目的热情,扩大知名度与影响力。我就是通过这些活动,结识了一批熟悉的陌生人。我们都是《远方的家》一路走来的见证者与支持者,也是农村快速城镇化发展的亲历者,多少人背井离乡选择在大城市安家立业,故乡便成了心底最深的牵挂。《远方的家》每到之处,总有网友来认领故乡,字里行间难掩兴奋,这种想显摆的心理可能每个观众都有。对于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熟悉却无法客观描述,许多不曾留意的另一面,通过《远方的家》镜头在电视上呈现出来,竟然有种“这地方竟然这么美的”感慨,这些自己熟识无睹的地方,却是别人眼中的风景。《江河万里行》第254集《巢湖之滨,秀美庐江》,红瑛子的故乡,不仅是周瑜故里还是《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源地,他不仅专程赶回去亲自参与了几天拍摄,还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写出来及时分享。而《北纬30度中国行》第52集《安化:家在茶马古道间》就是我的故乡,安化不仅是羽毛球世界冠军的摇篮也是有名的黑茶之乡,我也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到处推广恨不得人尽皆知。

        紧张快节奏的生活与智能手机的普及,电视机白天在我家纯属摆设。感谢电视数字化,让错过的节目还能在电视机顶盒与央视影音客户端回放。经过一天的聒噪疲惫之后,花45分钟的时间靠在床上看《远方的家》,让温暖的节目净化自己,然后助我更好的进入梦乡,几乎成了每天的必修课。喜欢《远方的家》的朋友可能各有侧重,有人偏爱美食,有人偏爱美景,有人喜欢《边疆行》,有人喜欢《沿海行》,还有人只喜欢某位出镜记者。我出生在农村,对《边疆行》与《百山百川行》两个系列特别偏爱,尤其是《百山百川行》里提到的好多生活场景、吃的食物、去过的地方总会触碰到我敏感的神经,那些闻着泥土与清草味成长的孩童岁月被重复放大。

        《远方的家》从2010年12月1号开播至今,已经播出节目近千集,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将前几个系列印象特别深刻地那几集重新看了一遍,果然,好的艺术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几年过去当时的那份感动依然还在。我写不出专业的理由,也没有故事可以讲,那就跟大家分享在《百山百川行》系列中曾看到过的乡愁吧。

        《百山百川行》----第166集(雪乡,有雪的日子)

        这种纯净绵厚的雪,让我想起记忆里的童年时光。从小就不怎么怕冷,喜欢冬天,特别是下雪的时候。小时候在南方的农村,虽然雪下得远不及雪乡的大,温度也不会这么低,但每年冬天总还是会下几场雪的。屋外的山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落光了叶子的各种叫不上名字的灌木丛中,常青的松树和杉树枝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白雪,偶尔会调皮的用力拉一下枝条,随着雪花抖落的还有枯叶,哗啦啦一阵后松叶的清香,白雪的清冷,就是幽雅恬静的乡村世界。没有专门的雪撬,孩子们扛来家里的长木板凳,翻过来在凳脚的横条上绑根尼龙绳,我坐在凳子的反面,前面另一个小伙伴拉着绳子,在缓坡地带不用怎么费力,就可以滑出十几米远。人多的时候还可以穿上雨靴,在靴底绑上用稻草搓成的粗绳,几个人前后排成一长条,像开火车似的一窝蜂滑下坡路,听山风从耳边呼啸而过,遇上前面的人走偏了集体摔个前仰马翻也是常有的事,真是惊险又刺激。最喜欢站在风雪中仰头,让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在脸颊上,听着沙沙的雪声,浑然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雪停后有太阳的早晨,打开门窗看到的满眼都是冰柱,晶莹透亮形状各异,伸手摇一根来吃,嚼在嘴里嘎嘣脆,一种透心的凉气迅速从牙齿传到脚跟。中午太阳大的时候,屋顶的雪层开始融化,雪水顺着屋顶的瓦槽滴下来,下雨似的流进了门前的水沟里,阳光从窗口照进屋内,奶奶做针线活,母亲忙家务,我吃着刚烤的红薯,感觉特别温暖。现在生活在几乎没有冬天的城市,记不清多少年没有经历过下雪天了,随着地球越来越暖,在内地过春节的冬天也难得遇到下次雪,极其羡慕有大雪下的北方地区,置身在晶莹圣洁的冰雪世界,虽然十分寒冷,却有着无可比拟的温馨和希望,那才是大自然恩赐的冬天。

         有人认为,《远方的家》在CCTV4中文国际频道面向海内外华人首播,有国家级权威平台作保障,应该不用太担心收视率。可是随着数码媒体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其它电视节目需要面对的问题,我想《远方的家》一样也不会少。平心而论,最近一年因为疲累木然了很多,对《远方的家》渐渐少了那种非看不可地心情。不知道是作为观众的我变了还是《远方的家》节目变了?现在的电视荧屏跟风模仿严重,各类明星真人秀满天飞,日常信息嘈杂纷乱,谁能快速抓住热点谁就能吸引观众,《远方的家》能跳出众多同类型节目固有的模式,用实践证明敢于创新、独辟蹊径才能赢得观众更长久的支持。同时,这种挑战也是我正面对的,辩证的看待外界环境变化,理性处理日常琐碎,自动屏蔽无关信息,不被各种负面消息扰乱心绪,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专注更有价值的东西。

         我很庆幸,在恰逢快餐文化大环境,各种新媒体形态盛行的今天,恰逢移动互联网普及,挑战传统专业媒体的当下,恰逢对《远方的家》出现审美疲劳,快要忽略当初为什么会看的现在,还能以文字的方式给喜欢的节目做一个总结。就像生活中的自己,每当有挫败感,否定自己,怀疑生活的时候,也需要沉淀后重新出发。记得谭文颖说过,在行走中她们在不断地反观自己的生活,其实作为观众的我又何尝不是呢!通过《远方的家》不断吸取生活的正能量。多年以前从看《西游记》开始,就渴望能拥有孙悟空腾云驾雾一个跟斗翻十万八千里的本领,好满足我轻松远距离游山玩水的愿望。看了《远方的家》后这种走遍山山水水的愿望更加强烈,虽然现在还没实现,不过已经开始在路上了。《远方的家》如同那缕春风,吹醒我的梦想种子,日日轻拂,总会等到发芽的那一天。

        岁月长长虽沧桑但决不浑浊。改变心态再来看现在的《长城内外》系列,又有许多新的收获。万里长城,中国的名片,华夏文明的象征,全世界关注的文化遗产,宇航员在外太空用肉眼只能看到的两个地球上东西之一。几乎每集都有故事可以穿插其中,“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那些远去的鲜为人知的史料再一次吸引我,有期待有惊喜有震撼的日子,仿佛回到了看《边疆行》与《百山百川行》的当初。新加入的外景记者像学生般有股由内而外的小清新,虽然临场发挥还有些许欠缺,相信经过不断历练他们的精彩也指日可待。当然,任何节目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远方的家》也不例外,留点进步的空间给这群可爱的年轻人吧,期待以后他们能制作出更多高质量的节目。

        在远方想念故乡,回故乡又向往远方。我是故乡的游子,也是《远方的家》人。

相关阅读 远方的家 | 五周年
我要纠错编辑:王宝言 责任编辑: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860010-090602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