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4月,我在《中国教育报》偶尔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我为啥成了躲债校长?"文章中介绍了河北省唐县黄石口中学校长甄珠子为了建新学校四处借钱,随后又被债主们逼得走投无路的故事。
根据这种情况,《讲述》节目于2002年7月29日和30日连续两天播出了节目《借债校长》和《躲债校长》,把黄石口中学的困境详细的介绍给了电视观众,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大,有很多观众看过节目后纷纷给节目热线打来电话,其中有不少人对黄石口中学的困境伸出了援助之手,如山东唤友集团公司为黄石口中学捐助了4万元人民币,河北辛集一位不愿留姓名的观众给学校捐助了3000元钱。这些钱都寄到了节目组,还有很多观众直接把钱寄给了学校。这样一来,基本解决了学校的债务困难。
2002年9月2日早晨6点多钟,我被一阵电话铃声吵醒。
"喂,你好!请问是韩鉴同志吗?我是唐县黄石口中学的甄珠子。"
"甄校长,您好!有什么事吗?"
"俺们现在已经出发了,往北京你那里去,为了向你表示俺们对你的感激之情,俺们订做了一块匾,乡里做不了,俺们先到县里取货,取了货,直接上北京!"
"好,我在办公室等你!"
放下电话后,我开始计划这一天的工作,我想唐县到北京坐火车大概是两个多小时,甄珠子从乡里到唐县大概需要1个多小时,我算准他一定最晚上午11点就会到我的办公室。可谁知我第一眼见到他和他的另一位同事时,已经是下午6:00多了。
他和他的同事每个人肩上扛了一个装化肥的袋子,袋子鼓鼓的,却没有看到他们说的匾。
"哎呀,韩鉴同志,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
"没关系,没关系,是不是路上有什么事耽误了?"
"别提了。俺们一早就赶到了县里取匾,可谁知……不说了,丢死人了!"
"到底出了什么事?"
"俺们一到县里,发现匾已经做好了,可太不像样,几块杨木板拼在一起,后面用两个木条子固定着,面儿上不够光滑他们还给刨了几下子,最后拿一张宣纸上写了两个字贴在木板上,还没有贴平。您说这叫匾吗?俺们当时就把货退了,老板还不愿意退,吵来吵去,他还是扣下了我们10块钱,退给了我40块。"
"没关系,没关系,不就是损失了10块钱嘛!"
"不是10块钱的事儿,你们帮了学校这么大的忙,我想给《讲述》做块匾都没弄好,真是不好意思。不过韩记者您别着急,您看,我在北京一家工艺品公司给你们定做了一个铜牌,就是这个样子的。"说着,他从包中翻出了一张纸,上面画着一个牌子,标着尺寸、质地、字样……
"其实俺们中午就到北京了,为了跑这个所以到你这儿晚了。这两包东西是俺们自己村里产的,30斤花椒,30斤核桃,你千万要收下,给大家分一分。"
看着他一脸的汗水和愧疚,我当时真不知说什么好。我只觉得我做节目是我的职责,是我的义务,却万万没想到甄珠子校长能这样地对我们念念不忘。
"花椒和核桃我们收下了,铜牌不要送了!"
"那怎么行?四百元押金都交了!"
"什么?四百元?你在县里做的匾要多少钱?"
"五十!可那玩意儿实在拿不出手,我已经退了。"
"不,不,甄校长,我要那块匾,不要这铜牌!你快打电话,退掉这铜牌!我陪你去唐县取匾!"
"开什么玩笑,韩记者。俺们从来都是说一不二,况且你们这次对俺们帮助那么大,俺们多花点儿也是应该的。"
我的眼睛湿润了。其实,我们节目组对于当事人、观众的反馈意见一直非常重视,对于他们的表扬也一直非常珍视,因为这是我们栏目的同志们,通过努力工作获得的观众认可。但是,绝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可以让一个本来就揭不开锅的单位,增添更多的负担。
"甄校长,我还是喜欢那块匾!"
"别说这么多了,走,吃饭去。俺们有个老乡在西客站开了一个小饭馆,经营唐县特色,今天我请客!"
"甄校长……"
"等什么呢?等铜牌呢?下周才能取货。你不饿,我可饿了,走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