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首页     讲述《讲述》的故事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访问人档案         



雅丹日记(2002年5月9日)


  罗布泊是个神秘而又令人神往的地方,半个多世纪的沧桑,这里由水乡泽国变成了沙漠荒原,不光是大自然本身的原因,而主要是人为的因素……雅丹日记记述了中央美院的教师陈雅丹循着当年父亲的足迹,发现了罗布泊和雅丹地貌原始的自然美,抒发了加强环保意识的感概……

  一、追寻父亲的足迹,女画家考察罗布泊

  今天是1997年的10月28日,在新疆朋友的帮助下,我终于要实现多年的夙愿——去罗布泊……

  陈雅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获亚洲女画家优异奖、多伦多艺术之家一级优胜奖、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奖,1997年冬季进入新疆罗布泊,1999年夏季为宣传环保,再次进入罗布泊。

  有人曾问陈雅丹:好好的中央美院的教授,画你的画教你的学生,干嘛年过半百,还要冒此危险?陈雅丹告诉他们:70多年前,她的父亲陈宗器作为中国地质学家,就是在那个如今沙海连天、荒芜人烟的艰苦地区,成为中国第一个绘制罗布泊地图的学者,并开辟了中国西北荒原地球科学事业;那里留下了父亲的足迹、汗水和执着而顽强的精神。所以陈雅丹决定去罗布泊,寻找父亲遗留下的精神力量和她新的艺术生命。

  陈雅丹的父亲是在上世纪30年代去罗布泊的,那时候他30多岁。早在1926年,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组织了一个由欧洲人参加的考察团,筹了些资金,准备去开通欧洲和中国的西北航线。他和当时的北洋政府签定了一个不平等条约,规定该团成员皆为外国人,不许中国人参加,考察所得的物品都要运到国外……消息披露后,中国学术界哗然,北京的一些学术团体联合组织了一个“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斯文赫定进行磋商。斯文赫定通过与“中国学术代表团”友好磋商,充分理解中国人民感情,双方签定了一个互为满意的协议:考察团叫“中国西北考察团”;团长由中外双方各一人担任;团员中外籍人士各占一半……此协议的签定,在当时盛行不平等条约的中国,开了一个先河。当时的中国科学家深感振奋,雅丹的父亲即是其中一员。

  考察团成立了,可外国人觉得中国人不行,断言:中国人也想去考察,他们知道大沙漠是什么样子吗?他们还出不了包头,就都得退回北京!

  而考察团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振奋、士气高昂,憋足了劲要为祖国争光争气,不但走出了包头,而且刚出包头不远,就在白云鄂博发现了大铁矿,后来又在新疆发现了恐龙化石,还有大量的居延汉简出土,比(一同考察的)外国人出土的汉简学术价值要高,数量也多。当时,陈雅丹父亲的任务是:测量精确的经纬度;绘制地图;研究罗布泊;还有居延海一带的地磁地心吸力……

  陈雅丹的父亲后为国际知名的罗布泊学者。

  二、艰苦度寒夜,面对苍凉雅丹难以自抑

  今天是11月1日,我们的车队开始了进入罗布泊的第一天行程……

  陈雅丹带着父亲当年在罗布泊拍的照片,和斯文赫定的著作《亚洲腹地探险八年》,行进在前往罗布泊的途中。斯文赫定在书中评价陈雅丹的父亲说:在罗布泊荒原上,无论是寒冷的冬季,还是酷热的夏季,陈宗器都始终埋头工作,他完成了最有意义的事情,成为第一个测量塔里木河、孔雀河流量和绘制罗布泊地图的中国学者……车队驶进了盐碱地,在这里搭起营帐。这块土地在陈雅丹父亲的笔下是这样的:……呈现出一种凹凸不平、坚硬如石的特殊地质……陈雅丹愁上心头:不知这第一个夜晚,我能否安然度过?活了几十年,陈雅丹从没在外面睡过觉,况且是在11月罗布泊的冬夜里。向导赵工把一个小帐篷让给陈雅丹住,半夜时分,陈雅丹还是被冻醒了,从帐篷缝隙里吹进来的风冷飕飕的,她的鼻窦炎也犯了,鼻子不通非常憋气。地面硌人,睡袋也没铺好,卡在脖子上使人觉得是头朝下悬着,难受得很。陈雅丹难以入睡,她坐起身来,荒原上无边的黑暗,使人感到特别安静。大家都在熟睡中,四周一片黑压压的,陈雅丹只觉得喘不上气来……这才是第一个夜晚,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呀?坐了半晌,陈雅丹又躺下了,闭上眼睛……朦胧中,父亲好像来到身边,跟她说着他过去写给家里信上的一些话,父亲说:最近四个晚上,他都是在星光下度过的。天文测量是在夜间进行,这里的夜间冷得可以断指裂肤,父亲只有烤一会儿火,摆弄一会儿仪器,如此度过这漫漫寒夜……陈雅丹曾问过也是搞科学的哥哥:看一下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测一个晚上呢?哥哥说:经纬度很不容易测,地球的轴心指着北斗星,但它并非静止,它总在晃动,从经纬仪中看到的北斗星也是飘忽不定的,稍微一偏,或眨了眨眼,一下没看准,你就得重来。为了准确,就得反复地测。现在,陈雅丹随行的科学考察团所用的经纬仪,可以在白天看太阳,来确定经度;晚上看星星,看北斗星。当年父亲晚上用来观察星星的经纬仪,白天能不能看太阳呢?

  陈雅丹想:当时父亲是12月至4月在这里工作,那时的天气比我们现在还冷,而那时的条件比我们差多了,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陈雅丹忽然想起父亲信中的一句话:这是我的责任,我不能偷懒……是呀,当一个人肩负责任的时候,他能偷懒吗?他能畏惧困难吗?陈雅丹勉励自己说:我一定要战胜困难挺过去,决不能退缩!这样想着,慢慢进入了梦乡……

  考察团继续往前走,向沙漠腹地挺进。陈雅丹想:我们是开着车进入沙漠,当年父亲是骑着骆驼进入沙漠,从敦煌走好几千里地,一直往西插进来。父亲当时经过4个月才到达这个地方,四个月里不见人烟,沙漠里没有水,人们都是背着冰块进去的。

  骑着骆驼进罗布泊,要过一个盐碱滩,现在当地人叫它盐壳地,顾名思义,那地上的盐碱非常厚重,土都是硬梆梆的,像石头一样支棱八翘的。父亲当年在进去考察的书信里写道:驼队走过去的地方,连插脚的地方都没有;走不多久,骆驼的腿就被土棱擦得血迹斑斑……为了保护骆驼,父亲他们用布把骆驼的脚包上,人尽量自己步行,让骆驼驮着货物。这样一天下来,人们脚都特别疼,骆驼就更别提了。照说人和动物疲乏了,都想早点躺下休息。若平时,走了一天的骆驼早就卧倒休息了,可到了这个盐碱滩它们都不愿卧倒体息。人们使劲地抽打它,让它卧倒休息,谁知它刚一卧倒就站起来了——为什么?难受!地上全是支棱八翘的,没一点平整之处。人当然就更难受了。父亲在书信中写道:找不到一个铺铺盖的平地方……这从父亲当时留下的驼队照片上也可以看出。父亲在照片反面写道:几千里的路程,一步一步地总有到达的一天!其中的涵义就是:科学家要有一种韧力。

  终于,陈雅丹随考察团顺利进入了雅丹地貌,在她父亲所著写的《罗布卓尔与罗布荒原》一书中,陈雅丹曾读到过:……雅丹指的是风蚀过的土堆群,大大小小,绵延无边……当陈雅丹亲临其境、脚踏实地的看着这一望无际的雅丹地貌时,激动得泪流满面,几十年的夙愿就在这一刻凝聚而成,雅丹和雅丹终于相会了!

  三、雅丹的涵义,原来如此深刻

  陈雅丹名字中的雅丹和这个雅丹地貌中的雅丹是一样的,这里面有一个故事,也是我很向往去罗布泊的原因……雅丹这个名字是父亲给起的,小时候,陈雅丹常问妈妈:我干嘛要叫雅丹呢?妈妈说:这是爸爸工作过的地方,是一种小丘陵,是风吹成那样的……再问具体点,母亲就说不上来了。问父亲,父亲很忙他没时间说。所以,雅丹这两个字在陈雅丹心中一直很神秘,雅丹也一直是她向往的地方。那天,当陈雅丹来到这个地方,第一次看到雅丹地貌时,太阳已快落山了。陈雅丹奋力爬到最高的一个土堆顶上,极目望去,那情景非常壮观——层层叠叠的小丘陵,在落日夕晖的映照下,如同一片红色的波浪,向天边铺展……其实,雅丹地貌给人的感受是一种沧桑。它是被强劲的东北风成年累月地吹着,吹出很多的沟沟壑壑…… 很少有人来这里,它们就呈现出一种孤独的苍凉,顽强地生存在那儿,那一种美呵简直无法形容。陈雅丹觉得一下子就更加理解雅丹这两个字的含义了。

  此时,陈雅丹站在土营上面,闭上眼睛,就感觉是站在父亲曾站过的地方……陈雅丹在和父亲神魂相会。她就这样闭着眼睛站着,仿佛听到从孔雀河那边传来父亲到来的驼铃声……雅丹轻轻地说:父亲,我来了!考察团要在雅丹地貌群里停留几天。在向导的帮助下,陈雅丹找到了父亲绘制的地图上的楼兰遗址。历经沧桑岁月,当年丝绸之路途中的一颗明珠,而今只剩下一座烽火台。在斯文赫定的书中,曾写到父亲为绘制地图而考察楼兰的经历。楼兰这个地方是斯文赫定在19世纪末发现的,但是去的人极少极少,因为这个地方周围都是荒漠,所以在雅丹地貌里很容易迷失;不论是谁,若迷失在里面,就根本找不到他。那儿全是大小小的土包包。知道进楼兰路的人很少,父亲曾三次去楼兰,是当时科学家里进楼兰次数最多的。最后一次是1934年跟斯文赫定去的。那次斯文赫定也想去,可他已60多岁了,觉得自己力不从心,只好在雅丹地貌那地方扎营等他。父亲自告奋勇要去楼兰,两个民工愿陪他一起去。那时是夏季,白天太热,一望无际的沙漠上毫无阴凉处可寻,而阳光下的沙漠到处弥漫着赤炽灼人的气息。只有晚上比较凉快,三人就在傍晚时出发了,疾行的身影消失在暮色中。就只去一天的时间,预计应该在第二天傍晚回来。但第二天晚上不见人回,斯文赫定非常着急,派人去寻找。雅丹地貌是黏土的,下了雨冲过以后是光滑的硬梆梆的,就算是穿着钉鞋都烙不下脚印,毫无踪迹,如何寻找?斯文赫定也觉得很渺茫,第三天早上,寻找了一夜的人们空空而归、皆无讯息。斯文赫定急得要命,亲自爬到最高的雅丹顶上,拿着望远镜往楼兰的方向环顾搜索,找着找着,终于看到一个跌跌撞撞的人影从对面向他跑来,他的后面又是一个、又一个,三个人都出来了!斯文赫定终于松了一口气,激动得差点从雅丹顶上掉下来……

  四、罗布泊考察起感概,女画家挥毫为环保

  今天晚上气温已降到零下20多度,帐篷里都是寒气逼人,但我仍然要坚持写下今天的日记……在罗布泊已经度过了半个月的时间,父亲在地图上所标示的重点,陈雅丹已一一走过,并拍下了许多照片。七十年的沧桑变化,父亲当年看到的水泽之乡,如今已是沙海一片。这一切给陈雅丹的震撼是痛彻肺腑的——当年,父亲到罗布泊的时候,还有水,还有鱼,虽然环境比较艰苦,但还有罗布泊人在这儿生活。由于东、西各二条、共四条河流的断流,使得罗布泊干枯了。而这四条河断流的原因,科学研究的结论是:主要是因为上游人为的无计划截流分水造成的。水没了,罗布泊人、野骆驼、野鸭子、黄羊等随着水的消失,一步步退出并远离了他(它)们最后的家园。#考察团的汽车纵穿罗布泊,从这边到那边,翻过最后两道陡坡,开向罗布泊南岸的时候,陈雅丹又一次回首罗布泊,向它告别!泪水涌满了陈雅丹的双眼,她觉得一种悲壮深沉的责任感,从父亲那里回流到她的血液中。为此,她深深地感谢父亲!车队驶出了罗布泊的版图。当初测绘这幅地图时,父亲曾说过:纠正了以前地图上好多经度不准的地方。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1号曾发现罗布泊干枯了。有一篇文章提到美国卫星观察罗布泊的情况说:他们发现第五阶段的罗布泊湖的形状和陈宗器等人测量的完全一致……陈雅丹觉得父亲他们老一辈人,在这里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一生都那么清苦,可当年他们辛苦的结果却付诸东流——这一片土地并没有因为人们的关注而变得更加美好,相反却变成了这样——一一片沙漠与荒凉,此时,陈雅丹为他们当年努力的付出,现在却付诸东流而感到痛心。陈雅丹父亲绘制的地图,人们一直沿用至今。

  今天是11月19日,我从罗布泊回到了北京……

  回到北京的陈雅丹,不断整理着关于罗布泊和父亲的思绪,父亲虽仅活了62岁,但陈雅丹在他用生命步履著写的书中,看到了无形的精神力量——这就是对生命、事业、国家所应坚持的一种责任!此后,陈雅丹以绘画的形式,积极投入到环保志愿者的行列中。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发挥它最大的社会价值。 1999年夏季,为宣传环保,陈雅丹再次进入罗布泊。陈雅丹这次去罗布泊,仍是以父亲的地图作为向导。陈雅丹在那里种下象征性“绿色小树”,她希望绿色能再回到罗布泊,她相信这也是为罗布泊付出心血先辈们的由衷愿望!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