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初,明朝官员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书写了世界航海史上壮丽的一笔。600年之后,一位中国女记者循着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历时三年,完成了行程达数万里的“重走郑和路”的采访,于2002年7月14日回到了武汉。在此期间,她共发回约20万字的新闻稿件和大量图片,引起了海内外的多方关注。
一、女记者重走郑和路 数万里征程一路歌
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春歌,曾三次深入西藏采访、还骑自行车纵贯中国南北远行采访,之后又孤身行程4万里,历时半年,完成了“中国陆彊大扫描”采访,是范长江奖获得者。
“重走郑和路”是范春歌又一次大型采访活动。她手里有一张郑和航海图,图上标明了当年郑和下西洋到达的 4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分分合合的历史变迁,如今只有20来个国家和地区了。当代学者已破译出当年郑和七下西洋所到之处的古今名称,知道了他当年登陆的准确地点。当年郑和是从江苏太仓出发,下长江,经南海,然后过马六甲海峡,最远达非洲东海岸。
在做了大量知识储备的同时,范春歌相继解决了签证、交通工具、语言等一系列问题。在中国记协和武汉晚报报社等各方的支持下,2000年7月11日,也就是郑和下西洋595周年纪念日那天,范春歌选择了历史的同一天、同一地点——江苏太仓刘家港,循着当年郑和航海的路线出发了。她不仅在追访着历史,还要记录着这条航线上600年以来的沧桑巨变。
第一站范春歌到越南。从友谊关入境,经河内,再到郑和登陆的越南南部的归仁。范春歌印象最深的就是到归仁那天。归仁好多天没有下雨了,十分干燥,她一到,当天晚上突然大雨滂沱,范春歌想:这是不是古人和今人的心灵感应?九泉之下的郑和知道了600年后的一个中国人来追访他,用这个景象来表示他地下有知?她当时非常激动:我们伟大的先辈,我一定不辜负您当年的壮行!
在归仁,范春歌找到了郑和船队当年在海外登陆的第一个海滩。那时,这地方叫占国。6个世纪过去了,这里已成为当地人嬉戏的海滨浴场。海还是那片海,范春歌在这里寻找着郑和当年传播下的文化历史遗迹。
在东南亚一带的采访是比较顺利的,因为它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地方。华人之所以比较集中在东南亚,这与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华人向南洋的迁徙是分不开的。郑和在南洋一带的影响比国内大得多,远远超过范春歌的预料。她在泰国寻找郑和遗迹时,人家把她带到泰国的三宝庙里。范春歌一看:郑和在哪儿呢!郑和高高地盘坐在一个莲花座上,华人把他塑成了高30多米的一尊菩萨。范春歌看到郑和塑像的一瞬间,非常震惊,她不明白,一个航海家怎么会成为菩萨给请进庙里?
后来她想到郑和下西洋,所代表的是对外开拓的一种气派,而且郑和七下西洋体现了中国当年的强大经济实力。最难能可贵的是:郑和下西洋以如此壮观的规模一路浩浩荡荡,造访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当时是了不起的航海奇迹。
15世纪,在郑和之后,又有一大批西方的航海家、探险家相继登陆郑和曾登陆的地方,但所带来的结果是迥然不同的:他们带去的多是战争野蛮的掠夺;而郑和带去的是和平友好的通商。所以他是一个和平友好的象征,所以当地华人把他奉为一尊神,范春歌觉得他们供奉的也是一种中华精神。
二、郑和后裔今犹在 中华古技存异乡
美丽的泰国湄公河,是郑和船队当年到达过的地方。如今,那只船队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范春歌在这里却有新的发现。
在泰国的清迈,她找到郑和的一支后裔。这支后裔就是原来所传说的郑和晚年时,皇帝恩准他可以把他哥哥的孩子过继给他做儿子,这个孩子跟随郑和后,就繁衍出郑和的后裔。后来,一支留在了南京;还有一支到了云南。到云南的一支,有一部分人从云南走马帮到了泰国的清迈。清朝末年,就有人说他们在清迈。有人告诉范春歌一个老地址,说到那里可能会找到他们。
范春歌赶到泰国清迈北部的一个城市,按照那个地址,真的找到一个百年的老木屋,几个老妇人住在木屋里。范春歌一打听,她们果然就是郑和的后裔。她们在泰国曼谷有相当的房产,当属富豪之家,可是这一家人过得很平静淡泊。这两个寡居的老太太,她们不去曼谷,一直守在这百年的老木屋里,她们为自己是郑和的后裔感到很自豪。见到范春歌,她们既惊讶又高兴。惊讶的是:范春歌怎么会到泰国清迈来找到她们?高兴的是:见到了从故乡中国来的老乡,得知了很多国内关于郑和的事情。范春歌告诉她们:国内的第一艘远洋舰就是郑和舰;2005年还要举办“纪念郑和600周年大庆”。范春歌还答应回国后告诉人们:郑和有后裔在泰国,他们无论远离祖国几代、几辈子,都和中国保持着那种割舍不断的骨肉情愫。几位老太太听了激动万分。
在印度南部的一个海港,这里是郑和曾经率领27000人登陆过的地方。岛上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树下,立有一块英文石碑,上面标有“中国渔网”。范春歌到印度时,就去了卡里卡特和科钦这两个地方。这两个地方在印度南部,古时候叫古里,是郑和下西洋到过数次的地方,也恰恰是达伽马也登陆过的地方。达伽马被称为西方第一个发现印度大陆的人,他是1496年到达印度的,就登陆在卡里卡特这些地方。当地人告诉他们:在你们之前中国的郑和已经来过了。历尽艰辛的达伽马听见此说,对郑和顿时产生了仰慕之情。
郑和在1405年就来到这个地方了,比达伽马要早80多年,这是很了不得的。从当地海滩上成排成排的中国渔网来看,就足以证明是中国人传授过来的,这都是当年先进的捕鱼方式和生产方式。范春歌为国中人的这种人类大义而感慨万千,她在海边的沙滩上写了一行字:郑和——1405。就是郑和登陆的时间。尽管范春歌知道:海浪一打,它瞬间就没有踪影了。但这是她表达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一个航海家、探险家先驱——一个开拓者的一种祭奠。后来,这成为范春歌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她只要到了郑和登陆过的海滩,都要写下一排字。她要告诉世人:有中国人来追问这段历史!
三、足迹踏遍郑和路 辛劳寻找法茂人
循着郑和航海的路线,范春歌在2000年3个月的时间里,走访了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8个国家,独自一个女子,在异国他乡采访,而且寻找的是一段相隔近6个世纪的历史,其难度可想而知。
由于签证期有限,在完成第一阶段的采访后,范春歌将要回到祖国。第一次回国是2000年10月1日,她记得非常清楚,因为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范春歌乘坐的是从斯里兰卡到中国的航班,飞机进入中国领海时,听到广播里“现在我们已进入中国的领空……”的话语,范春歌非常激动,她第一次离开祖国这么长的时间。
在范春歌第一阶段的寻访中,她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行走在国际的旅途上,会感到中国是一个很强大的后盾,任何人都不会小视你;行走在这样一段历史中,你会感念我们祖先馈赠给我们的这段历史,使我们感到那么自豪。如在斯里兰卡的博物馆里,到处矗立着当年殖民者留下的炮弹、大海盗的纪念碑,只有一块碑是中国的,就是郑和下西洋在斯里兰卡留下的一块布施碑,也叫行香碑。这个碑文是当年送给斯里兰卡的礼物。这是最友善、最和平的一块碑,它在所有的强盗碑石中矗立着,范春歌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已的灵魂是平静的,而这份平静是祖国给她的,是祖先给她的。所以她不会站在这块土地上忏悔!
经过几个月的休整后,2001年6月,范春歌开始了第二阶段的行程,采访了阿曼、伊朗、沙特阿拉伯、也门、埃及等5国。
进入沙特阿拉伯的采访,使范春歌成为数十年来,只身进入沙特阿拉伯采访的惟一女记者。
在辗转各国的紧张采访中,生活环境的差异、突发事件的迭起、疾病的困扰、写稿的重重压力,都是对她全新的挑战。这些都没有阻挡住范春歌采访的步伐。2002年4月19日,范春歌踏上了最后阶段的寻访之路。
这是她重走郑和路的第三个行程,既是最后的一段,也是最远的一段,这一段是去非洲东海岸及东非一些国家。她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肯尼亚要找到一批法茂人,因为这些法茂人自称是中国的传承。这个消息是1998年,一个美国记者也追访郑和路,来到肯尼亚一个叫帕泰的小岛后得来的。在这里,他遇到一批自称为来自中国的法茂人,说当年他们的祖先乘船到非洲来,后来船遇难了,他们从水里跑上岸来,和大船队失去联系回不去了,就和当地土著通婚,然后一代代繁衍下来。法茂人,葡萄牙语的意思就是从海中死里逃生的人。
到了肯尼亚,范春歌想首先把这些法茂人找到,她在当地租借了一条渔船,前往帕泰岛。帕泰岛的位置比较偏僻,她曾一度迷失了方向。经过一天一夜的漂流,她终于找到了帕泰岛上的法茂人。看到法茂人村庄的那一瞬间,她感到真的非常亲切:村外一条小河绕着村子流淌,小河上有座小石桥,小石桥上牧童牵着老黄牛……那景象,真真切切的就是中国江南的小村庄!
四、离别故土六百年 子孙仍怀中国结
进入村中,范春歌找到村长。村长说:真的,我们这个地方叫新语村,有一批法茂人是从中国来的,什么年代不清楚了。范春歌一进村,那些法茂人听说中国来人了,哗地跑出来,高兴地欢呼着:中国来人了,中国来人看我们了!……他们的语言已经变了,说的是斯瓦西俚语;他们的肤色不像黑人那么全黑,带点棕色;但面部轮廓和中国人特别像。史料记载:当年郑和下西洋,也的确经过拉姆群岛这一带。他们是不是郑和船员的后裔?或者是比郑和更早的中国水手落难到这个地方,在这里繁衍和当地民族融为一体的?这还是个悬念。
如果说找到这批人后,使范春歌最难忘的是什么?范春歌觉得是他们胸膛中那颗辈辈相传永远不变的中国心,是他们脑海里那个岁月更替也销蚀不了的中国情结!隔这么多年、这么多代了,语言变了,肤色变了,生活方式也变了,可能宗教信仰都变了,可还保留着对中国一种特别的情感。范春歌看到他们对中国同胞的热情,感到鼻子一阵阵发酸:一条炎黄血缘的纽带,一个华夏同宗的根系,哪怕远隔千山万水,只要得以延续繁衍,就可以穿越时空、跨过大海,找到他们共同的情感,寻回他们永恒的依恋。就在这样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一批中国人像风吹落的蒲公英一样扎下根来,还想着自己当年被风吹过来的地方……
范春歌离开帕泰岛时,法茂人把她送出老远,经过一片椰林,他们特地爬上高高的椰树,摘下椰果让她喝椰子水。范春歌问他们:你们想不想中国?想不想回到中国?他们说:我们都不敢想这事,太远了,太远了;不过,我们见到了你,就像见到了中国一样。不知是说他们和中国相隔太远,还是他们离开祖国的年代太远?范春歌把从国内带的礼物——中国结挂在了村办公室的墙上。一个普通的中国结,象征着炎黄子孙永怀一片中国情结。
在3年的时间里,范春歌循着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单身采访了横跨印度洋的18个国家,其中有关郑和遗址及文物的发现,填补了史学界的资料空白,使人们对那段历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与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