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评选揭晓,四川希望集团再次名列第一。这项记录他们已经保持了七年之久。然而,正当人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他们今天的辉煌时,希望集团创始人刘家四兄弟之一的集团总经理刘永美,第一次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四兄弟创业初期,一段鲜为人知的特殊经历。
一、大学毕业再度下乡
今年53岁的希望集团总经理刘永美,是四川省新津县人。两岁那年,因为家里穷,他被送到新津县谷家村陈家,改名为陈玉新。
在农村长大的陈玉新,从小就羡慕城里人拿工资,心里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像他的另三个兄弟一样,成为城里人。终于,28岁那年,他考上了大学,成为谷家村的第一个大学生。他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以后能拿工资了。
大学毕业,陈玉新参加了工作,第一个月拿到42块5毛钱的工资时,他非常激动:我终于当上国家干部领工资了。
可就在参加工作后不久,陈玉新却做了一件在今天看来也是令人吃惊的事:放弃城里人的身份,辞职回乡。人们对此议论纷纷:"陈玉新是不是疯了?""陈玉新的脑子肯定有毛病!"
对这些议论陈玉新置之不理,仍我行我素。他是个善于思索,勇于实践,敢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人。当时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陈玉新从报纸、广播中得知国家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开放,首先必从农村开始,如此一来,农村就有很多发展机会。他觉得机会来了,应该抓住这百年不遇的大好机遇。
他把这个想法和其他三兄弟说了。四兄弟中,只有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陈玉新熟悉农村。经过商量,刘永言、刘永行、刘永好三兄弟对陈玉新予以大力支持,32岁的陈玉新带着三兄弟变卖各自家里所有值钱东西凑出1000块钱,回到了养育他的谷家村,开始他创业的第一步--养殖鹌鹑,卖鹌鹑蛋。
卖鹌鹑蛋毕竟是个非常小的生意,但陈玉新要把这当作大生意来做。他每天起早摸黑地全身心扑在养殖鹌鹑上。
然而,因为陈玉新的辞职,他农村的家里一下没了经济来源,所有的家庭重担落在了妻子身上:两个孩子要上学,老母亲需供养。当时他家所在的生产队搞草绳加工,愿意参加草绳加工的,可以把加工草绳的机器抬到家里,每家轮流用5天。村里人抢着加工草绳,都想弄几个活钱用。因为家里困难,陈玉新的妻子也参入其中。轮到她把加工草绳的机器抬到家里时,她整整5天没下机,每天24小时机器不停,一边吃饭一边干。陈玉新再三地劝她说:差不多就行了,不要再干了。妻子说不行,不能让机子在家里闲着,一定要干下去。她马不停蹄、日以继夜地拼命干了五天五夜。陈玉新虽说看着心疼,但又别无他法,一家人要吃饭呵,而且他的鹌鹑养殖正处于起步阶段,一刻也不能丢开。
当时鹌鹑蛋的产量很多,可卖出去很难。产品销售不出去就谈不上什么利润和赚钱。为了打开销路,他亲自参与卖鹌鹑蛋。别人一天大概只能卖七八十个,他在相同的地点以相同的价格,一天要卖3000多个。卖鹌鹑蛋时,他站在顾客的角度,真心帮助顾客挑大的、好的,甚至教顾客如何挑选,告诉顾客:哪些鹌鹑蛋好,那些鹌鹑蛋不好;哪些是老鹌鹑产的蛋,蛋壳比较厚;哪是青年鹌鹑产的蛋,鲜嫩一些……顾客们都高兴、踊跃地购买他的鹌鹑蛋。这事对他后来发展事业是个很大的锻炼。
二、心里烦去找县委书记
一年后,陈玉新的鹌鹑养殖终于上了规模,但随之又带来了新困难:量大更难销。陈玉新有时得到重庆去销售鹌鹑蛋,在客运列车上作为行李载去。有一次,他带30纸箱鹌鹑蛋乘火车去重庆。用手推车把30纸箱鹌鹑蛋推到了月台上,结果被一列火车挡住了。旅客们提着箱子行李可以绕道过去,可手推车过不去。当时只有他一人,如果一箱、两箱地提着绕道过去上车,时间根本不够。没办法,他只好从车厢下一箱一箱地把鹌鹑蛋挪到那边的站台上,再一箱一箱地搬上车厢。
车厢里人多拥挤,搬上去十多箱后,乘务员拦着不让他搬了:"不要上了、不要上了,那么多货,把车厢里塞得走都走不过去。"已搬上去了10多箱,难道搬下来不成?他继续往车厢上搬,乘务员和几个人一起往下推他,他仍奋不顾身地继续往上搬。好在当时力气大,乘务员他们没能拦住他。还剩下7、8箱时,火车要开了。也许是他的精神感动了乘务员,他们帮他一起搬,终于抢在开车前把30箱鹌鹑蛋全搬上了车厢。
当时,一个鹌鹑蛋能挣一分钱。这次重庆之行,让陈玉新一共挣了600块钱。钱不算多,但已相当于他当干部时工资的十倍了。
看到陈玉新发了财,一些患红眼病人的各种流言蜚语都来了: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两万多块钱,这不,把他培养出来了,他不在单位干事,回去个人发财……听到这些议论,陈玉新感到很苦闷。
有一次,陈玉新和刘永好想去找县委书记谈谈。本来没抱什么希望:县委书记那么忙,未必有时间见他们。没想到县委书记接见了哥俩,对他俩说:不要顾及人们的议论,一,知识分子到农村,这个方向、流向是对的;二,你们不能光搞个人发财,要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我交给你们一个任务:如果一年之内,你能带动起10个专业户,我就大力宣传你们、支持你们。
见了县委书记后的第二年,陈玉新带领谷家村的11户农民致了富,比当初书记要求的还多了1户。
这时,他的三个兄弟:刘永严,刘永行,刘永好三个大学生,也相继回到了农村,一起成立了育新良种厂,既卖鹌鹑又卖饲料。
当地的农民从没养过鹌鹑,也没有商品生产的概念,现在看到陈玉新养鹌鹑,卖鹌鹑蛋赚了些钱,认为做其它不行,只有养鹌鹑最赚钱,争先恐后地都跟着陈玉新养起了鹌鹑。
就在大家都一窝蜂地养起了鹌鹑时,陈玉新从中发现了问题,引起了他内心的不安。
三、发大财的机会扑面而来
养殖鹌鹑的生意火了,到陈玉新处抢购种鹌鹑的人骆驿不绝,挤得人山人海。陈玉新警觉地分析到:养殖、销售鹌鹑和鹌鹑蛋毕竟只是属于小商品,而且它的繁殖速度相当快,如果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不久肯定会供大于求。当时他写个告全县农民书,希望大家控制鹌鹑养殖规模,不要再盲目扩大、发展。结果告示贴出后,村民们大多不相信。
在当时的四川省新津县,养鹌鹑是唯一致富的途径,很多人都因为养鹌鹑发了财;更多的人开始效仿,根本不把陈玉新的建议放在心上。这时已形成了养殖鹌鹑的高潮,全县的机关、学校,就是县委机关都在养鹌鹑,人们成天谈的就是鹌鹑。很多人养鹌鹑不是以销售鹌鹑蛋为目的,而是卖鹌鹑种,因为鹌鹑的繁殖周期很短,40几天就生蛋了,而且全部是种蛋;又孵成鹌鹑,鹌鹑又生蛋。
养殖鹌鹑的人越来越多,饲料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甚至一度为了买刘家的饲料,疯狂的人们挤倒了他饲料厂的围墙。
人们纷纷养殖鹌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陈玉新劝告大家不要盲目养鹌鹑,反而使人们觉得是他怕大家都富起来,对他及几个兄弟造成威胁而故意为之;特别是那些关系较为密切的亲戚、朋友,看到陈玉新卖鹌鹑种蛋和小鹌鹑销路这么畅,认为他不让大家养殖鹌鹑,是为了独自垄断卖更高的价钱。于是,很少人能听进去陈玉新的劝告。
面对这已出现的失控状态,陈玉新干脆关门不卖了。当夜,他失眠了。他眼前不断地闪现着从两岁就开始养育他的谷家村的百姓们。新津县是有名的贫困县,当时的谷家村每家每户连肥料都不能随便用。为了用肥料,身为农民的陈玉新,甚至还嫉妒过自己的亲兄弟刘永好。
陈玉新当时是回乡知青,在原来的七大队谷家村;弟弟刘永好是下乡知青,在六大队。回乡知青跟一般农民一样,种自留地每月只能用一担粪,其它的粪要用在公家的田地里;而下乡知青种自留地,用多少粪都可以。有一次,农家出身的陈玉新去帮刘永好种自留地时,发现了他们用粪的标准不一样,陈玉新心里既难过又不平衡:为什么同是亲兄弟又同是下乡知青,待遇却如此不同?这件事让陈玉新再次想起了自己的农民身份,想起了贫困的乡亲和挣钱的不容易。
现在,自己因养鹌鹑致了富,乡亲们也跟着赚了些钱,如果按乡亲们的意愿,继续卖给他们种鹌鹑和饲料,自己又可以狠赚一笔:马上可以售出10万只种鹌鹑,这是个发财的大好机会。
四、大企业家原来是个大力士
没想到,第二天陈玉新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杀掉自己的十万只鹌鹑,带头给县里的鹌鹑热强行降温。那笔巨大的损失,不说是刘永好,就是陈玉新自己也觉得心疼。十万只种鹌鹑,若是卖鹌鹑种的话,10多元一只;杀掉卖鹌鹑肉,只能卖5毛钱一只,这一下就损失了百来万元钱!
对创业初期的陈玉新来说,一百万的作用可想而知。当时,兄弟四人一商量即达成共识:不能把自己痛快的赚钱,建立在别人痛苦的亏本上,否则,即使自己富上加富,良心上也过不去;再则,如果全县的鹌鹑养殖出现过剩,那么也给自己的鹌鹑养殖造成冲击,影响自己的产业发展。如此,这就不是我们一家的得失成败了,将会给全县的鹌鹑养殖业带来严重影响。还会因此失掉群众基础,失去乡亲们的支持--我们先养殖、销售鹌鹑赚钱了,而他们后来仿效我们养殖鹌鹑,却因过剩而卖不出去,造成损失,他们以后还会相信我们、支持我们吗?鉴于此,4兄弟作出了杀鹌鹑的决定。虽然一下损失了一百多万。
虽说当时有些人对陈玉新不卖鹌鹑种有怨言,但后来很多人都理解了。
10年后,靠1000元起家的育新良种厂,成长为资产过亿元的希望集团;20年后,希望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他们的成功经历,对正在创业的人们,是非常有启示的。
在刘家四兄弟中,唯有陈玉新有三次下乡的经历,而且在农村呆得最久。他从两岁起,就在农村长大,对于农村和农民非常了解。他非常感谢他这三次下乡的经历,因为他在乡下找到了一种根的感觉。
刘家四兄弟,依次的名叫:言、行、美、好。陈玉新在刘家叫刘永美,可他人长得并不美,但他做事情却追求完美,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比较完美的农民。为此,他进行了艰辛的磨练和努力:当年曾创下了村里的一项挑208斤重的担子走五华里路,中途不停歇的纪录。当时,走到三分之一的路程时,他就已大汗淋漓,劳累异常,他咬着牙想:坚持一下,就能达到一半的路程;走了一半的路程后,汗流满面的他又咬咬牙:再坚持一下!走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时,他已汗流浃背,实在难以坚持,他再次咬咬牙: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结果,一直挑了5华里到达了的地。此时,挥汗如雨的他创造了这个在当地空前绝后的纪录。
有关详情请看今日央视10套21:20《讲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