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1岁的胡来欢,曾经是湖北省通城县冠青村的一名普通木匠。1981年,由于家庭贫困,只有小学文化的胡来欢,只身一人背着简单的木匠工具,来到省会武汉打工。凭着勤奋和好手艺,胡来欢每月可以挣到100多块钱,这在当时比城里的干部挣得还多。如果就这么下去,他可能很快就会实现过上富裕日子的梦想。然而,就在那一年,他却突发奇想,给当时的武汉市市长写了封信,这封信改变了他以后的命运。
一、初次写稿发了头版
当年,胡来欢在武汉做木工,不论是在哪个单位或是哪户人家里,对方都招待他吃得很好,每顿伙食,同在农村家里比起来,胡来欢觉得天天都像过年一样。特别是在单位食堂就餐时,不仅有吃的,而且还有剩的。一些皮鞋锃亮、喇叭裤飘荡,穿着时髦的年轻姑娘和小伙子,把大半碗吃剩的饭都扔进了垃圾桶,垃圾桶里常常装着半桶半桶的人们没吃完扔掉的饭菜,浪费严重,胡来欢看了非常心疼。他想:若是每人每天浪费一两粮食,是件很容易的事,但一算起来,整个武汉市几百万人口,一天就要浪费30来万斤粮食,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他心里就萌发了一个想法,想写个东西在报纸上呼吁一下,制止这种浪费粮食的现象。
胡来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同事们,同事们说:你怎么写呢?写给谁呢?你一个农村的乡巴佬、土包子,和报社没有关系,也没有熟人,人家理睬你吗?你就是写去了,恐怕也被人家当废纸扔了。
听了同事们的一席话,胡来欢觉得也有几分道理。可他不死心:照这么说,就没办法了吗?他反复思索,想找到一个有效的办法。当时,他知道武汉市市长叫黎智,他想把自己对这种浪费粮食现象的看法,冒昧地写封信给黎市长试试看。说干就干,信写好后,他耍了个小聪明,在信封写上“武汉市人民政府市长黎智表叔收”。他想:就算是冒充市长的亲戚吧,不然,这封信恐怕黎市长就收不到了。
信寄出后,胡来欢也没把这事怎么放在心上,每天仍是一如既往、专心致志地做他的木工活。约过了十来天,他做活那家单位食堂的司务长,跑到他干活的地方对大伙儿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你们木工棚里出秀才了!”大伙儿听到这话感到奇怪,不解地问:“什么秀才啊?”“《长江日报》都登了你们的文章啊!在第一版,正显著的位置:《劝城里人珍惜粮食》。”
虽然那篇文章只有四、五百字,可下面却配发了一篇七、八百字的评论员文章。胡来欢现在还记得文中有一句话是:“这个农民兄弟提的建议好得很。”第一次写的文章就登上了省城报纸的头版,并得到了充分肯定,这使胡来欢心里鼓荡着一种无法形容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极大地激发起他继续写新闻报道的热情。
从此,每天收工后,暂时放下了斧头刨子锯的胡来欢,在简陋的工棚里,不顾工作了一天的劳累,拿起笔来把白天观察到的新鲜事物写下来寄给报社。短短两年时间,胡来欢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在他打工的地方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同时也引起了他的老家——通城县北港乡广播站的关注。
二、用报道抨击不正之风
1983年4月上旬,胡来欢老家农村实行行政体制改革,区公所下面乡政府的广播站要招聘一个新闻写作者。区广播站的黎站长特意找胡来欢说:“我们北港乡广播站要招个临时工,你愿不愿意干?”并说对胡来欢说:“你做木工一个月有100多块钱,到广播站一个月只有30多块钱,你想好,今天晚上给我回话。若你不来,我就找别人了。”
胡来欢回到家里,同父母及妻子商量此事。妻子说:“你想干就干吧,家里的事不要你操心。”听到妻子如此说,胡来欢决定“弃工从文”。晚上,他给黎站长回了话,从此放下了斧头拿起了笔头,在通城县北港乡广播站当了一名广播员,同时,他还兼任乡政府办公室的秘书。年过30,胡来欢开始了新的事业,掀开了人生新的一页。可是,刚刚上班一个月,他就碰到一件棘手的事情。
胡来欢的老家有座海拔四、五百米的断峰山,山上茶场种植的没有污染的茶叶,味道清香,闻名遐迩。一天,有个上级领导要到茶场搞几斤茶叶,有关领导让胡来欢办理这事。当区公所的干部帮那个上级领导拿茶叶时,胡来欢说:“拿茶叶可以,但要付款。”那位上级领导就打了个白条给胡来欢,上面写着:收到龙井茶1斤,云雾茶8斤。没有价格、金额,也没有经手人姓名,只写了个区公所。胡来欢感到很为难:说没付款吧,人家写了条子,只好将茶叶给了他。可这条子怎么向领导交差啊!胡来欢心里总觉得不是个滋味。
随后,胡来欢把这事跟一个同事说了。那同事说:你可以用你的笔把这事写一下啊。胡来欢一想:是呵。于是晚上,他就写了篇题为《新茶香又清 劝君手莫伸》的批评报道。写好后,他在稿子后落款为“断峰山茶场一群职工”。为了报社便于核实,他另写了一纸说明,即将稿寄了出去。
1984年4月25日,《湖北日报》刊登了这篇题为《新茶香又清 劝君手莫伸》的文章,虽然只有短短的两百字,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在通城县里激起了轩然大波,当地的干部群众,从县里、区里到乡里,人人都对此议论纷纷。尽管胡来欢不动声色,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但看到因此而引起的满城风雨,不免心里有些担忧:如果上面知道了这稿子是自已写的,不知会对自己如何?又一想:大不了不干这个临时工了,还做自己的木匠去。
果然,区、乡几级领导直接找胡来欢谈话说:发现这样的事情,可以向我们反映嘛,我们内部解决这个问题,把钱补交给茶场,何必捅上去呢?这样不好。其实是在变相地批评他。也有的干部知道是他写的这个报道后,鼓励他说:做得好,应该这样,作为一名土记者,应该把这事曝光。
后来,有关部门的调查组也来进行了调查,找那个拿了茶叶的干部,让他按茶叶价格,向茶场交了128块钱。胡来欢感到非常高兴,他要让人们都知道这件事的结果。于是,他又写了篇题为《新茶香又清 茶款已付清》的后续报道。《湖北日报》刊出后,在省内产生了一定的反响。有些单位把这个报道作为一面镜子,严令制止各级干部白吃、白喝、白拿的不正之风。一篇小报道,促进了各级干部作风的转变,胡来欢觉得自己尽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
这件事之后,“土记者胡来欢”的外号在通城县叫开了,很多人都由此知道:北港乡广播站有个好管闲事、热心为民的土记者。
三、路见不平挥笔相助
20年来,忙忙碌碌的胡来欢,不仅通过新闻舆论,向上级机关反映各种社会问题,还为老百姓们打了上百场官司。
2002年,老胡退休了,但他一刻也没闲着。相反,这位土记者倒是越管越宽了。
2002年元月上旬,胡来欢下乡时,在路上遇到一个熟人,说正有事要找他。听了那熟人给他说的事,胡来欢怒不可遏,拍案而起。
那熟人的一个姓叫黎福周的亲戚是大坪乡的,他保管着他们村子里老人们办红白喜事用的铜锣铜鼓。可有一天,这铜锣铜鼓被人偷去了,一对铜锣铜鼓,是他们黎姓家族相传了两、三代的物品,由年近七旬的黎福周老汉保管。铜锣铜鼓丢失后,黎氏家族中几个掌管事物的人,便以丢失祖传物品,对祖宗不敬为由,逼迫黎老汉签下了赔偿10万元的协议。黎老汉不服,便向有关部门反映。有关部门也曾过问此事,但由于黎家在当地颇有势力而调解未果。由于求助无门,黎老汉的儿子、儿媳,为了躲债,只得背井离乡,远去广东打工。万般无奈,黎老汉想到了胡来欢,于是让人前来求助。
胡来欢随那熟人一起,到黎老汉家去了解情况。黎老汉家里乱七八糟,屋里的家具、用具都被打坏了;四间房的房门门锁被扭坏,门板被砸破。胡来欢从黎老汉的哭诉中了解到:由于黎老汉拿不出他们索要的10万元钱,黎姓家族中管事的人,就三天两头地带人到黎老汉家来逼债,把他家的门和东西砸了;连黎老汉家猪圈里猪,都被黎姓家族的人杀了,每户人家分了8两猪肉。说着,黎老汉还把那个赔款10万元的荒唐的协议拿给胡来欢看了。胡来欢问他:“这事你没找过政府、派出所报案吗?”黎老汉说:“当时要我签这个协议时,我把村干部找去了。可我们族上的人说:这不是村里的事,是我们黎姓人的事,村干部管不着,不要村干部管!”
黎老汉的不平境遇,让同样是农民出身的胡来欢感到非常气愤:本应用国法解决的问题,怎能由族规家法代替呢?胡来欢非常同情黎老汉,说:“这事第一要求助当地政府、派出所进行调解;第二要通过法律途径,打官司讨回公道;第三我给你想办法,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呼吁。至于结果如何,我不能打包票。我先帮你代笔把这事写一下向有关部反映反映。”黎老汉拉着胡来欢的手恳求道:“我求求你,一定要帮我这个忙啊!”说着眼泪潸然而下。
四、七旬老汉要给他下跪
从黎福周老汉家出来后,胡来欢气愤难平:朗朗乾坤的法制社会,还有人如此无视国法擅用族规,逼迫村民不能正常生活,一定要把这事向外界披露。他在路上就酝酿出文章的标题:《族规大于国法 通城一黎姓家庭 被逼得走投无路》。一回到家里,他把这此事的前后经过,一鼓作气的全部都写出来了,1000多字他满含同情、义愤填膺地一气呵成。
文章写好后,胡来欢立即将稿件分别寄给了《武汉晚报》和《南鄂晚报》。2002年元月14日、15日、16日,《南鄂晚报》连续3天,在头版上对此事进行跟踪报道。《武汉晚报》也于元月下旬,刊发了整版文章报道此事。
此事经新闻曝光后,通城县各有关部门联合村委会,在村里召开了一次村民大会,对村民们进行了法制宣传教育,并分别给黎氏家族和黎福周老汉作了细致的调解工作。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参与调解下,锣鼓被盗、强索巨款的风波终于得以平息。
春节前夕,黎老汉给儿子、媳妇打电话,说这个事情解决了,叫他们快点回家过年。儿子、媳妇回来了,一家人安安心心、痛痛快快地过了个团圆年。黎老汉一家非常感激胡来欢,春节和元宵节,黎老汉一家二次到胡来欢家道谢。老人哆嗦着嘴唇对胡来欢说:“胡记者呵,要不是你帮忙,这事情还解决不了,我们一家人哪能过得上团圆年哪!你真是青天啊!”说着要向胡来欢下跪。胡来欢忙拦住了他,说:“我没有什么能耐,要感谢的是新闻媒体。”
黎老汉要送给胡来欢200块钱意思意思,表示感谢。胡来欢说什么都不肯要。黎老汉一定要胡来欢收下,说是自己的一点心意。最后好话说尽,胡来欢才收下了这200块钱,可他个人并没用,而是用这200元钱做了两面锦旗,送给了报社。
在当地,好多人称胡来欢为太平洋警察,说他管得宽,什么事都管:只要是违法乱纪的,不论是发生在干部或群众身上,他全都管。有时走在路上,干部群众看到他,有的打招呼叫他“老胡”,也有的喊他“新茶香又清”。不时有人问他:“你又写了什么报道啊?”胡来欢说:“该写的都写,该监督的都监督。”
胡来欢凭着这股热情,每年在各种报纸上发表300多篇文章,差不多每天都有稿子见报。他常说:“做一行,就要专一行、精一行、爱一行,就要做出点成绩来。”
有关详情请看今日央视10套21:00和1套次日凌晨1:40《讲述》
您对本期节目有什么看法、建议,请点击——留言“有话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