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月,我和弟弟租下了后海边上这间不足12平米的小屋,租它的目的是让我们能够更接近这里的生活。然后用DV记录下后海的四季。
起初我们的拍摄比较简单一个是北京后海这块风光,后来到这里之后我们发现这里所能展现的东西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很多。
在我眼里,后海是整个北京城里最有特色的地方之一。从每一个建筑或者每一个墙面你都能依稀感觉到时光留下的痕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形成的鲜明对比促使我们在这儿。在它四季鲜明的水面上,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它独特的卓而不群的气质。
我最早开始做DV是受弟弟的影响,弟弟是学摄影专业的,现在他是一名唱片设计师,和摄影师。因为工作关系,他身边很多的朋友都是从各地到北京来寻梦的音乐人。他为这些人的执著感动着,他告诉我他必须记录一些东西,让某一个时期的人们在他的镜头前定影。
其实最初就是一些朋友给我们感动很深。有很多东西我感觉很宝贵,应该留下来。以前是拍照,但是后来我发现照片可能没有这个生动。然后我最早的时候还用过一段时间的机器,不过效果很差。
我开始很不以为然,有几次他拿过来给我放的时候,我从这里面感觉到确实纪录这件事本身是特别有魅力了,那么在他后来又拍的过程中我就觉得我有必要和他一块做这件事。
于是我们拿出各自的所有,又和我们的爸妈借了些钱,买了一台级别很高的DV摄像机,还配置了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台,在我这儿当时也算上超高级的电脑:90G硬盘、双CPU还有一个的视频采集卡。就这样开始了我们的DV创作。
我以前是经常跟人去机房看,有时看别人剪东西,当时我就感觉那种硬件设备挺复杂的,我就只能在旁边看,我的设计也是用软件。这些软件是自学的,自己不停的试,然后拿书看,有时候一些做软件的朋友他们也懂一些,有时候可能会去咨询一下。
我和弟弟的分工是这样的:一般体力活风浪尖的活他来干,需要和别人慢慢交流的东西我来做。别看我是女孩。DV机器小,好用,但我拍的东西也挺稳的,朋友们看了我拍的带子,说我是"活三角架"。软件方面我和弟弟都没什么问题,但是电影的剪接理论我们没学过。
这种全是无常规的拍摄。有时候我甚至跟着音乐或者什么的,特别夸张,最早我感觉:"哎呀,是不是剪不了什么的。"我经常会看些电影,有时候会受一些小细节(编方面)的刺激。
一个外地人要在北京生活下去我觉得并不是很难。但是有了这么一个DV机之后,生活的压力就变得挺大的。说实话,弟弟的工作收入不错,早些年我们生活过得挺好的。现在因为有了DV,每回设计费一结回来,我们就赶紧拿出二三百元钱去订奶,买方便面什么的。乘下的几乎都变成了磁带。订奶的目的是,如果没有饭吃,我们还有牛奶在奶箱里。
这设备后来又推出好多,比这个还要好的,我们只能看,感觉真是喜欢,但真是没钱买。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些数码产品的价格还是越来越便宜了。过去人们可以拿起笔,写下好看的东西,你想要说的话,现在我们可以拿起DV机,去真实的表达自己了。
其实DV我感觉就跟节能灯一样,节能灯可能会特别亮,但是它会很省电,不用像以前那么投入,让你看到效果后感觉更好。
DV机和那些专业设备的距离慢慢地被拉近了。现在,也有朋友建议我们参加电影节什么的,看看海外市场能不能销售,还有些电视台也开始举办DV大赛。我们最近也拿了个作品去参赛,不过我和弟弟更观注的可能还是真实的纪录生活本身。
比如说你以前一个人想要去拍摄视频的东西,基本上是不可能的。DV带来的就是使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去接触,然后去发现他认为比较美好或者他喜欢的东西,然后去体现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