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该不该送中学生出国留学?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4日 17:0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对手》官网
![]() |
红方:韩悦 (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副主任)
尉小珑 (北京西城外国语学校校长)
张景岫 (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副总裁)
蓝方:孙虹钢 (媒体评论人)
王韦铭 (亚太竞争力研究院执行院长)
周成刚 (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执行董事)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大型财经辩论节目《对手》,我是王凯。谢谢。
中国的留学生逐渐转向低龄化的趋势,有的初中没毕业,高中没毕业就已经漂洋过海了,那么今天咱们探讨的就是中学生出国留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那么这次节目第一轮的辩论就是中学生留学会不会具有成长风险?
韩悦:人生中每段经历都会成为我们人生中成长的一笔财富,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是如此。
孙虹钢:我们中国有些家长很奇怪的,要么把孩子死死抱在怀里不撒手,要不然把孩子一脚踢水里去。
主持人:我发现你们俩的观点很有意思,一方面说孩子出国留学,万紫千红总是春,另一方面孩子出国留学,诱惑太多,为什么?韩悦你告诉他,为什么,两分钟开始。
韩悦:黑格尔有一句话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现在有一种现象,越来越多家长喜欢把在读初中的孩子送出国去。在2009年有一个调查,调查中国1800多名学生,其中有76%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有过低落或者烦燥的情绪,在这里面有85%的学生都认为这种情绪是因为学业压力过大,所以现在有很多家长做出这个考虑,希望孩子能够在一个不同的教学体系上以一种全面发展的状态来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我们先从德来说,在国外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可以在领导能力、团队能力、公益心上得到培养,而不是以成绩为导向,在智来说并不是以高难度作为追求学习,从体来说,从劳来说,没有学业为唯一的目的,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我认为出国留学对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好处的。
孙虹钢:出国留学这是咱们的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对的,关键是中学生要不要出去,一般中学生都是16、17岁,中国古书皇帝内经讲,讲女孩27天规制,男孩28天规制,开始变化的时间,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个时候是身体发育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不跟家长在一起,把孩子扔在万里之外,在那里进行学校的折磨,对身体的成长不是很有利。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们管心智上叫摇摆期,叛逆,没有方向的叛逆,没有新的价值观树立,在这个时候其实特别需要家长,特别是母亲、父亲、老师来给予他贴身这样的关爱和教育的时候,对孩子心智发育不利。
韩悦:在国内学生可能得到更大的家长关爱,但在很大学习压力之下,父母有没有一个感觉,父母关心自己有没有考出一个高分,但是出国距离不是问题,我们接触到很多孩子,他们都觉得真正出国了,在一个陌生的环境,自己要去面对很多挑战的时候,他反而会觉得说我原来父母曾经给我这么多的保护和支持,他才会反思自己这么多年来父母对他的养育之恩,因此他会通过网络或者视频可能跟家长进行沟通和时间比他在国内还要多,因为国内大部分时间上各种学习班,在写作业,可能跟家长没有情感交流。
孙虹钢:无论如何替代不了家长和孩子,包括人和人之间促膝谈心,面对面坐下来,没有那么远的空间距离,我能感觉到对方的呼吸,对方的心跳,对方的温度,动情的时候一个抚摸,一个拥抱,这种交流你离那么远没有,你在网上是虚拟的,毕竟隔着一层。(+1)前段时间有一个电视剧,咱央视也播过,叫《业主》,讲到物业的经理儿子也是在美国读书,天天视频连线的时候可好了,可乖了,讲我们学校有趣,这个活动那个活动,我是参加这个活动,那个组织,那个组织,跟他爸要钱,要来要去发现这个孩子实际在那儿已经被当地帮会组织给裹胁了,有一些行为,赌博或者什么行为,没办法,他用这样的办法骗他爸,视频聊天的时候他可以装得很好,要完钱以后扭头是另外一种形象。
韩悦:我想问一下在座的高中学生在自己现在的生活当中有多少人真的会很频繁的被自己的父母所拥抱,我们所知道的一个现象,真的是很多孩子在国外回来过寒暑假的时候从机场那一刹那他就非常想拥抱自己的父母。我们要知道在2009年中国资费留学生就已经达到了21万人,在这些当中出现这种风险的比例和出现这种情况是微乎其微,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
孙虹钢:我想如果基于孩子这样的心理让他出去,那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会怎么样,我有一个大学的同学,一个新闻媒体驻纽约记者,然后他把孩子也带去了,常驻,当时小孩在上小学这孩子一去哪儿读书以后就乐了,第一没作业,第二每天只上半天课,第三学校经常搞什么活动,动不动老师说今天来一个聚会,什么聚会,枕头聚会,每天从家里拿一只装满鹅毛的枕头到学校互相砸,他孩觉得这个学校上的特好玩了,他自己时间够了,回国,这个孩子无论如何不愿意跟他回来,找了一堆理由,没办法,现在只能把孩子放到那个地方读书,读寄宿制,每年要花三十万的人民币,他并不是一个收入很高的人,为此压力很大。
主持人:很多孩子留学愿望相对盲目,家长可能想不清楚,孩子想要我就给他,尤其是有条件的家长,会不会有这样情况的家长?
韩悦:我首先想说确实会有这种疏离,出国的时候你会有一个文化冲突,当你回国的时候你还会面临一个文化冲突,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现在他可能很大的精力都在数理化上面,他即使人在国内,也不可能喜欢去读历史书籍,中国文化,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出国的孩子会更感兴趣,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外国人总在问他,为什么你们要过这个节日,为什么会有这个传统,你们这个习俗具体内容是什么,孩子们会怎么做,最简单在百度或者谷歌上搜索,如果真的学有余力会买一些书籍,当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他也会真正反思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跟别人分享。
主持人:刚才辩论的是中学生出国留学到底会不会具有成长风险,这一轮咱们探讨探讨成果的问题,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出国,目的是什么?其实最主要绝不是开阔眼界,而是如何提高孩子今后的竞争力,咱们第二轮辩题就是,送中学生出国留学是不是能够提高未来职场中的竞争力?
尉小珑:高中生进入留学状态,回国之后在职场上会有更好的竞争力。
王韦铭:出国不是人的一生必要条件,中学生留学并一定能够提升职业竞争能力。谢谢。
尉小珑:提到职场竞争力,如果在适当的年龄,适当的时机,我们的高中生孩子能够出国去接受一定留学教育,在这个过程当中,选择合适的专业,经受过我们多元文化的熏陶,感受到世界文化这样一种文明这样的孩子,应该说他们的视野更开阔,理念更多元。他们的意识更开明,同时他们的能力更多样。特别是在一定情况下,我们的孩子们接触多元化以后,他们进行了文化比较,在这种前提下,这些孩子会能够从他们自己的本身角度去集中外之所长,集中西之精华,在这种情况做出决策会更睿智,如果一个团队他们做决策,会在这种引导下能够得出有利于团队和个人发展这样非常好的一个状态。
王韦铭:现在中国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我们中国内地社会的剧变,导致了我们中国留学生在实际上原有的竞争能力在逐渐被弱化,就业态势不容乐观,因为他们本身来,基本上都是那种零经验,回到国内,自然由海归变成海带。还有最后一点我们家长送孩子出国,完全因为高质量就业,高质量就业本身是个战略目标,需要多种途径选择,我们知道出国留学并不是唯一途径,在这里任何家长和孩子,送孩子出国是一场豪赌,我们认为这场赌完胜的比例不大,如果完败当产支付的是一个家庭未来和孩子所有未来。
尉小珑:他在国外一些教育当中,注重学生的视野的拓展,在整个过程当中,可能他们的国家实验室,是国家顶级的实验室向中学生开放,他们甚至从幼儿园开始,从小学开始,你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朋友走到这里面去,去感悟世界最先进设备。和尖端对话,有两台望远镜,世界只有两台,这一台在实验室当中,孩子可以触摸,提出各种问题,启发他们智慧。第二种情况他们注重批判性思维这样一种培养,不是老师说孩子记,老师讲孩子吃,而是让孩子们在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思维过程,他注重这个过程,让这个过程变成孩子整个一种敏感波动、思维勃发、创意升成这么一个过程。
孙虹钢:讲竞争力,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智商,一个是情商,智商培养你要多听多练,而且还要点质疑精神,能拣一些新东西,拣这些新东西,咱不去拿儿留学,也可以拣,咱们一次游学,一个暑假去,那些实验室也可以看到,另外咱们科技馆天文馆也看到好多东西,更何况现在有互联网,哈佛大学有一些公共课,互联网上随便免费听到,现在就可以,那你不屈美国一样可以基本东西,咱们接触不接触是重要的,但是怎么接触,是不是非到那儿接触,不一定。
韩悦:我们在职场竞争力既然讨论这个问题,我想可能在座四位接触求职者面试,他是哪个国家,他拿哪个国家文凭,只是敲门砖,所有一切能不能有文化,取决于面试是不是体现你的综合素质,而这个综合素质,文化是其中一点,但是除了文化之外,其他的方面呢,比如说他的自信能力,他的领导能力,他体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的能力,他的说服力,所有这些都是职场竞争力。而在国外学习的学生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这些培养。一个班里可能只有1到15名学生,是马蹄式或者源泉式作为,学生体验和别人交流,和团队配合,这些方面对一个学生职场竞争力这方面培养来说,出国留学还是有它比较明显的优势。
孙虹钢:应该讲团队意识,比如有这么几项,第一,如何表现我自己。第二,如何确立我的角色。第三,如何让团队成员支持我,主要是这么些,就是沟通能力,我们现在学校里边其实教育挺多。每个人不同学期都会分配给你一个质问,有一个角色干这个角色事情,去分工,计划,组织实施,跟老师沟通,跟同学沟通,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团队意识。古今中外都是这么讲的。
韩悦:我要上的就是,实际上我们在国外的很多课业和课间强调五个学生一起完成,或者是讲座也好,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角色,必须要保证他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之后,怎么样去配合别人?把他炼成整体,如果人没有做好自己工作,影响团队打分,这里面强调团队为别人配合,还有完成自己任务,让整个团队达到更好成绩一个引导。
主持人:谈到了竞争力,谈到了是不是能够把孩子送出去,而不具备风险。这笔钱花出去到底值不值,尤其是把中学时间的孩子送出国留学,这笔钱花得值不值,这就是我们今天第三轮的辩论话题,把中学生送出国留学是一种高性价比的选择吗?
张景岫:我的观点是理性确立目标,充分认真准备中学生留学也可以具有高性价比。
周成刚:我自己也是一个留学生,我的观点是,留学是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并不等于财富,并不等于成功。中学生出国为时过早。
张景岫:我想去考虑中学生留学一个性价比,肯定要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他的获得是什么,他的产出是什么,我认为起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个当今经济的全球化要求教育的全球化,我们国家的工程教育为例,我国的工程教育已经妥协华盛顿协议,我们国家的工程人才的培养,也要按照世界的标准,去进行培养和生产。那么让孩子具备一个国际化的视野,包括一个语言上的一个优势,在未来的职场当中,肯定会给他提供一个更为强大一个竞争力。中美教育是有它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表现在美国的教育部单纯以高考的成绩来衡量,我们国家有些人可能上不了清华、北大,也有这样的例子。到了美国之后反而能上得了第一名,对于这部分人来讲获取必然更大。最后简单说收入,我认为理性选择方式,比如短期流方式不一定一定是一个投入很大选择。第二,合理制定规划,控制你好的费用,也可以使你留学所花每一分钱都比较值得。第三点人民币的升值,大家口袋越来越丰厚,也给很多家庭在经济上留学不会给他带来一个非常大的负担。
周成刚:首先我自己是一个留学生,我想从更老一个留学生说起,杨振宁,很多家长问他,什么时候出国留学是最好?他说这么一句话,如果说你希望你的孩子,未来更多长时间生活在国外这个环境里面,那么你的孩子不是中学出去,不是出去越早越好,如果说你希望你的孩子未来回到中国,而且参与创业,而且能够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话,那么你最好读完了大学再出去读研究生和博士生。最终出现问题是什么?可能是两头不靠,所以你仔细看一下在中国这个社会里边,在企业界里边,最成功,包括那些已经留过学的人,很少有从小就出去留学的,从中学就出去留学的,无论是百度老板,还是张朝阳,都是出去读的大学博士生, 我们今天生活这么一个社会,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从财富和创造财富角度衡量,中学是花这么多钱出去,未来你在事业上尤其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你要获得巨大成功可能性相对比较小,因为我们知道知识核心竞争力在国外,我们也知道中国基本是现在全世界都看好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是谨慎思考。
张景岫:我觉得周老师刚刚论述当中其实有两个假定,第一个假定,假定这个人一定要回国,而且一定是马上要回国,而我觉得这个假定本身就不一定是成立的。那么其实很多人在中学阶段把孩子送出去,就是希望他能够在国外短期或者长期工作,虽然未必是定居,往往这样的人才我们也知道在美国经过了几年工作经验再回国之后,往往具有很强大一个职场竞争力,拿我周围很多朋友为例,有的多人在美国麦肯锡工作,回国也是百万薪。
孙虹钢:我们发现国外一些地方,尤其比如英国、法国,中学生在外面花费比大学生高,在英国没有最好的寄宿,大概一年将近30万,我现在很苦,我们家孩子上大学费用可以省,学费可以省,他可以打工,自己赚点钱,读大学毕中学便宜,如果一个孩子初三出去,加上高中一年,三四年时间,一年30万,一多万,什么人样的人能够支付这样一种笔费用,我们确实在浙江看到很多做作业发了家,他们自己很努力,有这个财力了,供孩子,但是供孩子目的是什么?
张景岫:打一个比方我们在做收益分析应该看人本身素质是什么,所以我想总结一些,如果一个人他在只做一个简单比方,如果他在国内能读得上一流大学,而国外可以读的上世界一流大学,我认为花点钱出去,性价比是值得,如果在国内能读得上一般大学,到国外也读书得上一般大学,我认为也是值得,在国内读不上大学,出去之后读一个一般的大学,认为性价比也是值得。
周成刚:值与不值,关键期间是这个孩子出去年龄我一直说,出去的孩子中国的孩子要面临三个能力,如果说你不具备三个能力出去是极其危险,第一个就是自己独立的能力,第二个就是他的适应能力,第三个是他的免疫能力,我们中国的同学一般要大学以后才开始独立,所以说中学时候,可能很多衣食住行方面真的是一下子很受挫。
主持人:最后把你们的观点最终观点亮出来给大家看看。
孙虹钢:表示两个例子,现在是多元化的社会,我主张孩子多受教育,但是基础教育,大学本科在国内上,以后出去专门读一些更专的东西出去,比如说什么专?咱们都知道中国足球不好,但是在巴西据说将近有二十万日本人把孩子送到那个地方自费学足球,但是中国足球学习的人只有千百人,现在中国足球不行,但是咱们孩子学习专业东西的话可能更好。
韩悦:我的很简单,留学有风险,选择要谨慎。像刚才同学说的一样,我们要注意我们已经被奥数,被一对一了,千万不要被留学。
王韦铭:融合中西,完美均衡,文化是一种真正的霸权,未来时代需要有全球观、中国心,专业素养本土精神的那种专家型人才,我们说现在中国力量崛起已经使世界由两极变成三极,未来格局会怎样呢,我想靠在座大家,我们拭目以待。
尉小珑:我是因人而宜,量力而行,无论在我们的未来的路上和现在的学生学业过程当中,可以这样讲,把自己培养成国际性复兴人才,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在国内都可以成为优秀人才一个奠基地。
周成刚:我是东方西方都能飞,希望在中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其实东方西方都能学习,都能生活,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学习方式的选择,但是在历史上,在中国从来没有那么多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现在已经达到一万几千,就是光美国的同学,未来将会更多更多,也就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高速的腾飞,我相信中国这块热土会越来越有希望,所以我们无论今天出去还是明天出去未来都在中国。
张景岫:我认为让孩子有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去体验这个世界,他所获得的收益绝对不是只拿金钱来衡量,最终体验无价。
主持人:今天的辩论确实我感觉养分非常高,其实辩论来辩论去,留学绝对没有对错之分,我们今天辩论的实际是想找到一个真理或者给大家找到一种方向,就是在孩子的学习的黄金期的时候,我们家长怎么做,怎么去帮助孩子能够给大家创造更多的价值,不管什么时候走出去还是希望每一个走出去的孩子当你面对外国同学的时候,问你中国文化的时候,你不只会说《论语》第一章,老子第一句,更多的是把我们优秀的文化和西方能有一个传承,能有一个交流,做好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承人,这是一个前提。另外也想给很多家长建议,您既然做了这样一种选择,并不意味着把孩子送出去了责任就已经送出去了,当你做好这个选择的时候,恰恰意味着你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心力,更多的牵挂,最重要的是孩子和家长千万不要背负太多的负担。好,这就是今天的《对手》,我是王凯,再见。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