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时间: | 周一至周五 |
上午09:00-11:30 | |
下午13:30-15:30 | |
独播频道: | CCTV-2 |
如果说用一个词精辟总结5月份以来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形势,最恰当的一个词就是不确定性,国内方面,对于经济是否放缓以及如何看待经济放缓的争论,对于未来通胀形势的判断,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尤其是近期的电荒和干旱,又给经济增长与通胀形势平添了几分不确定因素。在A股市场方面,对于经济放缓以及通胀的担忧,导致了大盘指数的破位下行,目前机构普遍认为,中期A股能否见底并启动新一轮行情的关键,在于通胀何时见顶回落以及货币政策转向的时间表,而这同样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而在国际方面,不确定性体现在大宗商品在经历了阶段性调整之后,牛市还能不能延续,其背后主要的决定因素包括美联储6月份二次量化宽松到期后的的货币政策走向,以及欧债危机的演进,这些因素也都蕴含了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有了不确定性,也就有了论战的基础和由头。
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今年三月的两会,都把控制物价总水平写进了政府今年工作的主要任务。然而,行至年中,一方面在持续偏紧的货币政策背景下,CPI上涨的趋势却并没有改变,更在5月创出了年内新高,猪肉上涨,天灾不断,更进一步加大通胀的上行预期。另一方面,随着市场流动性的收紧,银行缺钱,中小企业缺点的报道层出不穷,实体经济增速也出现了逐月下滑,无论是PMI指数还是月度工业增加值,二季度以来均在逐月回落,宏观经济未来运行的不确定性逐渐加强。
那么,站在目前的时点,应当如何看待经济增速放缓,目前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导致宏观经济硬着陆?此外,对于变化因素更加复杂的通胀预期,在下半年又将如何变化?
财经风云起,论剑定乾坤, A股市场篇7月5日亮剑财经频道。上半年A股市场在通胀高企、经济增速减缓以及欧债危机等内忧外困中,上演过山车行情,并在近期迭创新低后,反复震荡,似乎笼罩在A股市场之上的阴霾始终挥之不去。与此同时,大批外行近期又唱空A股市场,国内多数券商又一致认为8月份将是A股市场熊牛转换的月份。盛夏之时,来自中金、瑞银、银河、博时四大机构的策略专家把脉市场、激烈交锋,敬请关注!
辨题1:大宗商品:中期调整还是牛市持续?
自5月初以来,以原油、黄金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连续的暴跌,当时许多投资者的判断是大宗商品价格即将步入中期调整,但是从近期的情况看,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出现了低位震荡,不同品种之间则出现了走势分化,与此同时,高盛等国际投行还上调了原油目标位。那么从未来看,大宗商品是以中期调整为主,还是将延续牛市?决定大宗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包括全球经济的复苏,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欧债危机的扩散等,将出现何种变化?
辨题2:大宗商品:谁将独占牛头?
大宗商品主要品种,似乎都能找到看好的理由,比如黄金受益于全球通胀与货币贬值以及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下的市场避险需求,原油和基本金属受益于实体经济复苏与资源日益减少,农产品受益于全球可耕地的日趋减少以及新兴经济体日益增长的需求,那么未来,在大宗商品内部,包括原油、贵金属、基本金属和农产品,哪个品种更值得看好?谁将在大宗商品中独占牛头?
第四集:“钱流”篇
辨题1:“钱流”如“洪流”?
据统计,截至 2011 年3 月份,中国的广义货币M2 已经达到75.8 万亿人民币,折合美元约为11.55 亿美元,而美国的同期的M2 为8.98 万亿美元,日本为786.6万亿日元(折合美元约为9.63 万亿), 这意味着中国 M2 已经远超过了美国与日本。显然,中国远超美国的货币总量与中国的经济总量只有美国 1/3 左右相比,有点不太对称。从去年中期以来,国内就出现了“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一直到出现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以及整体通胀的上升,而与此同时,国内还伴随着高端艺术品、古玩收藏、珠宝和贵金属价格的飞涨。所有这些价格的飞涨,其背后都有货币因素的推动,都可以归结为大量的货币超发,导致“钱流”如洪流,蔓延到哪里,就引发资产泡沫以及通胀。此外,央行4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月住户存款净减少4678亿元,表明储蓄这只“笼中虎”又开始出笼,未来的流动性过剩压力依然严峻。
但是另一方面,货币环境看似宽松,但是随着货币政策不断紧缩,我们也观察到,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困境,一些企业甚至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股市也因为资金面收紧而出现大幅调整。市场中开始出现“警惕货币政策超调”的声音。
那么,目前的货币环境是紧是松?在目前的货币环境下,实体经济和资产市场的不同领域,为何出现了不同的反应?
辨题2:货币“洪流”如何治理?
为了控制通胀,为了控制货币供应,央行已经多次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那么面对当前的货币“洪流”和通胀形势,货币政策如何来应对,是否需要进一步收紧?从去年以来,央行更多的倾向于运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工具,那么下一步,是继续大量运用数量型工具还是转向以利率和汇率政策为主导?除了货币政策之外,目前的货币“洪流”还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结构性”困境,那么是否需要一些其他的配套政策进行治理?
一、缓急之辩:货币政策紧缩背景下,是否推国际板好时机?资本市场重在解决本土公司融资问题,相比新三板,国际板更急吗?A股市场低迷,从稳定市场出发,现在是否好时机?
二、冲击之辩
A股大跌,与国际板推出预期是否有关? 国际板若以人民币计价,是否意味着与A股争资金? 为何不直接改造B股?用美元交易?
国际板推出,会否拉平国内外的估值水平?
国际行业巨头来华上市是否将对中国同行造成挤出效应?
外国企业上国际板是否有圈钱的嫌疑?并带来资金面的冲击?
人民币国际化是国际板用人民币交易的目的吗?
三、监管之辩
当前的监管能力是否能应对国际板推出?
如何监管海外公司?
外企在本国“规范优势”在中国会不会走样?
外国企业真能给中国企业带来好榜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