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Music city》系列之上海(下)
《东方交响》

 

CCTV.com  2011年06月13日 15:17  进入娱乐城堡  来源:  

    每天,黄浦江上一艘艘轮船来往如梭,有的溯源而上西去三峡,有的顺流而下东向大海 ,它们在这座屹立于东方的大都市里,奏出了一曲气势恢宏的水上交响 。

    而在这姹紫嫣红的春光下,另一首悦耳动听的乐章,像一阵清风拂过海上,荡起朵朵涟漪;又像一双轻盈的蝴蝶,在半空中舞着曼妙的身姿;更像那处处飘展的红旗,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成就。4月28日 ,第2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上海大剧院优雅地拉开了帷幕。这个历史悠久的音乐节,以万千姿态响彻了半个多世纪。今天,在这篇序曲里,那一个个灵动的音符,一段段悠扬的旋律,似乎也唤起了人们的记忆,重温起那一篇篇经典的乐章 。

    嘉宾:

    “上海之春” ,这个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音乐节,在这个富有诗意的季节里,向我们款款走来。50年来,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红旗颂》 《梁祝》等,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 。

    1960年5月10日,第一届“上海之春”在上海音乐厅举行。在此后的六年里,每届都有十至二十台节目演出。可以说 ,每年一次的“上海之春”,是音乐界的一件盛事,因为它“出新作,出新人”的宗旨,让这个舞台诞生了众多优秀的作曲家和一系列响彻全国乃至世界的不朽作品。从最早何占豪、陈钢的《梁祝》到瞿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到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到朱践耳的《英雄的诗篇》、再到吕其明的《红旗颂》 等等。不仅如此,这里还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

    演奏家 、歌唱家和指挥家。

    采访:

    “上海之春”是从1960年开始。可以说“上海之春”从那个时候开始,每一届都出了很多好的作品,出了新人,我觉得这一点确实是非常非常值得珍惜的。(作曲家:吕其明)

    我是从小在上海长大。上海有一个特点,外国电台居多,这样的就是每天从早到晚,都可以听到古典音乐、全套的西洋歌剧。虽然唱什么听不懂,但音乐是我接触的。(作曲家:朱践耳)

    这一场盛宴,使这座城市有了激情,有了浪漫情调,有了缤纷绚烂的梦想,有了和音乐有关的城市记忆。

    那一曲《梁祝》,余音绕梁半个多世纪,自1959年在上海首演以来,这部“我们自己的交响乐” 享誉国内外乐坛,先后五次荣获金唱片与白金唱片奖。这样优美深情的音乐就从上海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国音乐的经典。

    采访:

    凡是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作曲家:陈钢)

    中国的小提琴作品的话,《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不可被忽略的。可以这么讲,半个世纪过去了,仍然那么有生命力的,没有能跟《梁祝》相比的,所以《梁祝》这个协奏曲,我认为是小提琴文献中极为有份量,极为有生命力的一部大型的作品。(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

    在《梁祝》的发展历程中,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吕思清、盛中国、西崎祟子、二胡演奏家陈军等都有他们独特的理解和发挥,而指挥家陈燮阳指挥的《梁祝》也曾获得1989年中国唱片社颁发的金唱片奖。

    采访:

    5月23号上海音乐舞蹈会演,也就是“上海之春”的上海音乐学院专场,在上海的兰心大戏院。我穿的白衬衫、蓝裙子,就跟我们齐奏那天一样,那个黑皮鞋,而且那时候打扮挺土的,黑皮鞋里面穿上短的白袜子。(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

    上海,这片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了许多非凡的音乐奇葩。 一曲优美动人的《梁祝》如泣如诉,让人回味无穷;一曲激情澎湃的《红旗颂》大气磅礡,让人热血沸腾 。 那一往无前的气势,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1965年第6届“上海之春”首演至今,《红旗颂》久演不衰,成为我国音乐舞台上演率最高,广播电视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被称为“20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

    采访:

    我这么多年来,我是一直在想写一部这样的作品,选择了以1949年10月1号开国大典为背景,天安门上飘扬着第一面五星红旗,当升起的时候,人们看这个红旗,特别是从黑暗中间走过来一些人们,对这个红旗那是无比自豪,那种解放了的这样一种感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作曲家:吕其明)

    在乐声中,人们常常是满含着热泪,这样的感动与热烈 持续了46年。如今,乐声再次响起,它依然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1/2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