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特别节目《红歌颂延安》(下)

 

CCTV.com  2011年06月30日 15:58  进入娱乐城堡  来源:  

    在延安的东南方向,有这么一片绿水青山、土地丰饶的沃野。那一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动人佳话,就生长在这些阡陌纵横的田间。它曾经是荆棘满地、渺无人烟的荒山野岭,却在共产党人的双手开辟下,成为了陕北的好江南。它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在绝境中奋起、“誓把荒山变良田”的自强精神。它,就是南泥湾。

    嘉宾:南泥湾,已成为今天红色旅游的一个景点。络绎不绝的游客中,有重返旧地的老者,也有寻访父辈踪迹的子孙,也有海外远游的客人。这是黄土高原深处的一块狭长的洼地,群山环抱,群水田弯绕其间。此情此景,我的耳畔不禁又回旋起那熟悉的歌调……

    1943年,延安鲁艺秧歌队来到南泥湾慰问,一首婉转悠扬的《挑花篮》很快传遍了“平川稻谷香,肥鸭满池塘,到处是牛羊”的新天地。后来,这首由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挑花篮》,经过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唱,立时声震大江南北。从此,家家户户都知道了陕北有个好地方,叫“南泥湾”。

    雄健挺拔的雕像,见证着国民党顽固势力重重围困抗日边区的危难时刻。1939年的那个严冬,140多万群众,几万干部、战士,已经到了“没衣穿、没油吃、没有菜、没有纸”的绝境。春风吹绿的庄稼地、蜿蜒其间的清水渠,表达出共产党人生产自救的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毛泽东一声号召,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边区兴起。一张张黑白照片、历史光影,留下了359旅战士们“一把锄头一杆枪,开荒保卫党中央”的志气和血汗。这座质朴利落的农家小院儿,更是目睹了领袖们“带头劳动搞生产”的风采。只要耕耘,总有收获。 如今的南泥湾,正如歌里所唱,“再不是旧模样”,而是“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好地方,不仅是“鲜花满山”的“陕北江南”,更是寄托着希望和信念的“摇篮”。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中国革命音乐的摇篮!这里,那里,时常会听到街头在放送着那些经久不衰、动人心魄的老歌,歌声是那样的深情而动听。在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这些歌声让延安成为人们追寻理想、追寻温暖、追寻光明的一座灯塔。

    这首妹妹想哥哥的《芝麻油》小调曾是陕北高原上流行的爱情民谣,被当地的小伙姑娘和民间艺人口口相传,饱含着质朴、率性的黄土地的味道。后经过陕北农民李有源、李增正叔侄重新填词,刘炽、公木等等延安鲁艺的音乐家不断改写,成为了一首深怀感激、震撼人心的民族史诗。

    是的,这里是延安。它是黄土环抱、黄河哺育的革命圣地,它是窑洞、土炕和石墙围成的红色熔炉。它用精神和信念开辟出花红柳绿、四季芳菲,它把饥寒困苦改写成动人的故事、铿锵的乐章……这里就是延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脊梁。

    清晨,金色的阳光唤醒了寂静的黄土地,延河岸边的古城又迎来了勃勃的生机。在延安城东的桥儿沟,一座独特别致的老教堂矗立在一排窑洞旁。阳光下,闪亮的花格玻璃演奏着悦耳的旋律,斑驳的土砖墙上涂绘着灵动的音符,长长的倒影将这一切凝固成一曲曲美妙的乐章。它充满灵性的光华,深深吸引了那个年代最具才华的爱国志士、文艺家和艺术青年。它,就是延安红色文化的摇篮——鲁迅艺术学院。

    嘉宾:这里就是著名的“鲁艺”,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学校,也是当时延安惟一的一座地道的西式建筑。1940年,毛泽东题写校词:“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在延安,“鲁艺”音乐系的师生们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延安颂》《南泥湾》等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一排朴素整洁的窑洞,是当年师生们学习生活的地方。在这里,茅盾、孙犁、周立波提笔苦思着动人的故事;冼星海、贺绿汀谱写出激昂的旋律,指挥着澎湃乐章;张仃点染丹青水墨;萧三、艾青朗诵豪迈诗篇……在这里,在大师们的包围中,在名著名曲的浸润下,六百多热血青年成长为播种文化的红色战士。他们用文字、用音符、用色彩、用歌声,把革命的火种撒向人民的心田。 他们不仅创造着自己的人生,也创造出了中国最先进的文化。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诗人光未然笔下的黄河浩荡、雄浑,强烈震撼了冼星海。于是,音乐家不顾病体,一连六天,写下了唱响民族魂魄的颂歌——《黄河大合唱》。

    滚滚黄河九曲连环,携苍茫无尽的历史走向东海。千沟万壑、天高地阔的黄土高原上,又写下了多少英雄伟业,烈士壮歌?

    在延安市北二道街上,矗立着锻造了千百革命将帅的大熔炉——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在抗战期间,延安成为了中国抗战的中心,“抗大”也举起了救亡图存的大旗。血雨腥风,十载干戈。当年,打起背包、走进抗大的革命青年,早已是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从窑洞里走出来的抗日军队,早成为横跨南北解放区的百万雄师。这首威武雄壮的《八路军军歌》是诗人公木、作曲家郑律成携手创作的抗日战歌。铿锵有力的音符和着激扬的文字,把人民军队的铁血军魂,唱给亿万同胞。

    嘉宾:昨天的历史定格在这些窑洞里,窑洞的历史又在向我们讲述着昨天的故事,它朴实得如同一捧黄土,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奇迹的创造。在延安,在窑洞,陈列着简单与清贫,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睿智与伟大

    这么一段翻天覆地的岁月,被永久留在了黄土地的深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豪迈青春、铁血华年,早已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被后来人久久传唱。

责编:高洁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