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我与《远方的家》栏目的故事

《远方的家》五周年观众作品征集活动选登

《远方的家》五周年观众作品征集 央视网旅游 2015年12月09日 17:59 A-A+

原标题:

 

2014年10月2日文章:观"江河万里行"寿山石有感

多年有一个"梦想", 到寿山石的故乡看看。"江河万里行"栏目实现了我的愿望! 谢谢栏目展现了全方位的十分丰富的寿山石的知识!因为我十分喜爱寿山石,曾经在当地的报纸上介绍过寿山石,虽然我没去过寿山村。

有两个地方可做一点补充:

千年古矿洞有着"地下室"衡温的特点,相对露出地表的寿山石,能减低风化,但不是有利生长,寿山石与所有的矿产一样,都是地质运动的产物,是在侏罗纪到白垩纪时期,由于火山喷发或者岩浆侵入引起了特定成分的岩石的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产于稻田中的"田黄",是河水的搬运作用造成的,所以光滑,磨圆度非常好,是河卵石,但不是一般普通的河卵石,而是寿山石的河卵石。

附:寿山石简介之一

寿山石矿藏分布于福州北郊与连江、罗源两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有寿山、月洋两大产区。             

寿山石矿以矿位分布划分为三个大系;高山系、旗山系、和月洋系,有近百个品种,每个品种多冠以产地名、矿洞名、色象名以及掘洞者名等。雅者有水莲花、玛瑙冻,俗者有粪桶岩、鸡母窝等不一而足。长期以来,广大寿山石玩家将其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即三坑分类法。这种三坑分类法分类的依据主要是指寿山石来自何种地理位置,是水、田和山之坑。然而,地质学家看来,产地与石质是不同的概念,同一地方产出的寿山石,在石质上却有天壤之别。所以三坑分类法有其局限性,至今还采用是由于历史原因,收藏家们习惯这样称谓,因为与商业有关

寿山石的分类方法多而繁杂。近来工艺美术师陈石结合传统的分类方法提出了三大系列五个部分的新分类法,即高山系:高山系/田石、高山系/水坑石和高山系/山坑石;月洋系和旗山系。这个分类方法既便于了解出处,又知道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矿石,可能便于收藏玩家使用。

随着近年来宝石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分类的依据,例如依据矿物组成,将寿山石分为地开石型、地开石--叶腊石型和叶腊石型;有的学者提出了高岭石族类、叶腊石族类和伊利石类;有的学者还将成因作为分类的依据,例如"三坑三类成因"的分类方法。看来着眼于分类的不同角度、不同使用对象,可能有不同的分类方法,都有其合理性。寿山石即是宝石学研究的对象,有着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又在商业上、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还有着较深厚的文化底蕴。

高山系 

高山系以"高山"命名,高983米。以寿山村南面约两公里的高山峰以及周围的群山、溪田为主要产地。高山峰矿脉纵横交错,矿洞多达20余个。

高山系是名贵石种的重要产地,而且石质较佳,大部分均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而且质细、性微坚,晶冻者格外莹澈,灵杰。色彩有红、黄、白、黑、灰、紫、绿、蓝,各色相映,光彩四射。无论从质与量来评价,高山系应为三系之首。

高山系/田石

环绕着寿山村的是一条涓涓流水,就在这涓涓绕村行的寿山溪两旁的水田底层,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寿田石。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黄色,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黄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石种。田黄的共同特点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珑剔透,且有细密清晰的萝卜纹,尤其黄金黄、橘皮黄为上佳,枇杷黄、桂花黄稍次,桐油黄是田黄中的下品。田黄石中有称田黄冻者,是一种极为通灵澄澈的灵石,色如碎蛋黄,产于中坂,十分稀罕,历史上列为贡品。

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质地细腻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纯白,有的白中带嫩黄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温润,越往里层,色地越淡,而萝卜纹、红筋、格纹却越加明显,似鲜血储于白绫缎间。石品以通灵、纹细、少格者为佳,质地不逊于优质田黄石。

红田石:田石中色红者称为红田石。生为红田有两种原因,一为自然生成一身原红色;一为人工煅烧而成后天红,天生的红田石称为橘皮红,是稀有石种。

高山系/水坑石

寿山村东南有山名坑头山,是寿山溪的发源地,依山傍水有坑头洞和水晶洞,是出产水坑石的地方。因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称"溪中洞石"。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质尤罕,因此今日市场上所见水坑石佳品,多系百千年前的旧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冻"之说。水坑石是寿山石中各种径冻石的荟萃,主要品种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鱼冻、环冻、坑头冻及掘性坑头等,色泽多黄、白、灰、蓝诸色。

高山系/山坑石

山坑石,是寿山石中的大宗,是高中档寿山石印章和石雕艺术品的主要原料来源。高山系是山坑石的总代表。

高山系是寿山石品种最丰富的矿系,也是田石与水坑石唯一的产区,矿物主要是地开石,其次是石英和高岭石,所谓地开石是一种含羟基的铝硅酸盐矿物,它与高岭石、珍珠石的成分相同,但晶体的结构有所不同。地开石的晶体为片状,晶体集合体通常也很细小,属粘土类矿物。高山系寿山石多为集晶状结构,以脉状、块状及冲积型砂石矿为主要矿体产出形态。石种普遍含水分多,肌理常含有罗葡纹及棉花纹等纹路。这些都是高山系的共同特征。

月洋系

月洋系以月洋乡的名字命名,产石地位于寿山村东南8公里的加良山,山高636米。加良山是月洋唯一的产石地。

加良山的东边是月洋溪。月洋村石农世世代代开采加良山上被称之为"印石三宝(田黄、芙蓉、鸡血石)"之一的芙蓉石。后来石竭洞塌,加之六十年代月洋溪被村落划建水库,月洋村石农迁至他乡,加良山宝石长期无人问津,近年加良山南部的峨嵋露天石矿大量开采工业用石料。

明清以来,加良山以产芙蓉石著名。芙蓉石洞在月洋山顶峰,石质极为温润,凝脂,细腻,虽不甚透明,然雍雅尽在其中。同时,芙蓉石亦是寿山石中一大石族,以色划类,分为红芙蓉、白芙蓉、黄芙蓉、芙蓉青、红花冻芙蓉;又有以洞分类者,称将军洞芙蓉、上洞芙蓉等。

芙蓉石被誉为"石质温润凝腻如玉,娴雅可珍,""可与田黄、冻石雄峙寿山"。

自1990年再次挖掘,掘进四十多米深,现已少量出石。如今绝产百年的芙蓉宝石,已重现于世。

月洋系以特别细节而凝腻,外观以似玉非玉为特征,色彩以白、绿、黄及淡红为主。

旗山系

旗山系;位于高山的北面,西起高山峰,西北,相隔3公里的旗山,东达这离高山峰6公里与连江县交界的金山顶。   而纯洁

旗山系寿山石矿藏丰富,品种繁多,是仅次于高山系的第二大系。

旗山系中,大量露天开采,作为工业用料。旗山系中唯独旗降山所产的旗降石鹤立鸡群。旗降石石质结实而纯洁,温润,坚细,凝腻,微透明或不透明,实有光泽,色彩丰富,以红、黄、紫、白等两色及多色相间者常见。旗降石稍加磨砺,即示风采焕发,格外惹人喜爱。此石可不用油保养,其色质会长久不变,是雕刻最佳材料之一。

旗山系各矿均为山坑石。矿物以叶腊石为主,其次是石英、水铝和少量高岭石。所谓叶腊石是主要由酸性火山凝灰岩经热液蚀变而成,它是粘土矿物的一种,质地细腻,柔软脂润,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遮盖率好,硬度低(1-2度),化学性能稳定。旗山系寿山石一般较粗糙,松脆,多呈不透明腊水,颜色以黄、绿、青、灰和杂色为主。

近年来,现代科学分析手段应用于寿山石的研究。例如应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寿山石矿物组成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认为从矿物组成来看,对红褐色系列寿山石可分为高岭石族类、叶腊石类与伊利石类。例如应用拉曼光谱对福建寿山高山桃花石的红色斑点的成因进行分析,认为红色矿物颗粒与呈浸染状的红色部分均为赤铁矿。这些先进的分析手段,可能对寿山石的矿物成分和许多未知美丽颜色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

寿山石简介之二

辨石(寿山石的识别)

一般辨石可掌握以下几点:

首先是眼观发,从观察许许多多的品种中锻炼出用眼一看便能分辨出各石的特征来。

其次是抚摸法,通过手的接触,可以感触到石的脂润与粗糙,细结与松散以及轻重等。这是用手感来辨石。

第三是刀刻法。用雕刻的方法区别下刀时的顺与涩,以及刮出的粉状和刮时的声音之异同来辨石。

除此之外,还有种种方法,例如经常与石友共同探讨,总结交流等。

寿山石重在三看

一看"因材施艺"是否恰当。寿山石雕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泽,雕刻出造型和色泽相适应的作品。我们在鉴赏和选购寿山石雕作品时要看雕刻艺人在"因材施艺"方面的独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质、石形、石色、石纹来确定相应的题材与造型,而不是牵强附会。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寿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极为简练的技法,发展为现代精细的高浮雕、透花雕和圆雕等。一件寿山石雕精品往往综合应用各种传统技法。

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寿山石雕的技法,是通过运刀的刀法来体现的。寿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简练的刀法,有朴茂的刀法,有浑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鸟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圆雕、古兽印钮等雕刻则多用朴茂的刀法,它适于收藏家、鉴赏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总之,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

寿山石的保养

寿山石的保养是寿山石收藏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寿山石天生丽质,在自然状态下,石形不易变,石色不轻改,但是,从阴暗的地底深处到暴露于阳光灿烂的世界,要保其天生丽质永驻人间,依然要涉及养石和护石这个话题。 

首先,保持润泽,切忌高温 寿山石最忌干燥、高温,养护的关键要注意保持润泽。不论原石还是雕品,都应该避免阳光曝晒和高温环境。新采的矿石不可长期放在山野或室外,要及时藏在地窖里或阴湿之处,时常洒些冷水以保润泽。

其次,开料水磨,谨防燥裂 以水锯、湿磨为上,如须在砂轮上打磨,则应预备清水一盆,待石料摩擦发热时,及时用冷水降温。

第三,原坯石料,木盒装放 经过去皮、除污、清杂质,制成原坯后,应分出品种、档次和块度,置放在木质盘盒之中。块度大且石质粗者,只需将木盒放在阴湿处保存即可。如属高档石料,块度小者,最好浸入盛满植物油的瓷盆里。如果块度较大,为节省油料,也可将石坯沾油后用透明纸包裹好,放在阴湿处。

第四,雕刻成品,除尘保洁 经过雕刻加工的寿山石雕成品,适宜陈列室内。石表被灰尘、污物沾染时,只要用细软的绸布轻轻擦抹、即可恢复光彩。寿山石硬度低,约在摩氏二至二点五度之间,切忌用金属片或其它硬物修刮。

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已被作为雕刻的材料。元代篆刻家以叶蜡石作印材,使寿山石名冠"印石三宝"之首,登上文化大雅之堂。加上明、清帝王将相的百般青睐,从而形成寿山石雕刻艺术从萌芽到发展到鼎盛的一脉独特的民间工艺文化史,寿山石雕也成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喜爱的文化艺术珍品。 

当今,作为艺术的寿山石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见载于典籍的文字史料却又如此缺乏。

寿山石雕一开始便被作为雕刻粗用器具的原材料,寿山上的僧侣,闲时就地取材,用寿山石雕香炉、念珠、佛像等,还被广泛作为殉葬的石俑。这些最早的雕件绝大多数都石质粗劣,雕工粗陋。现在很难见到明朝以前,工好材优的寿山石圆雕,甚至,连质地粗劣,雕工简陋的圆雕也难见到。 

元明以降,寿山石的"身份"开始"两极分化",这种"分化"在清朝表现得最为充分:或贵为天子身边的宠物,或贱比民间的粗杂之物。宋元明以来,偶有极个别材质较精的"幸运儿"巧遇青睐,被精雕细琢,摆进文豪权贵的案几之上,一时身价百倍。除此以外,绝大多数石雕仍然逃不开"贫贱"的地位。 

与"茶文化"、"鬼文化"、"才子文化"等相比,在寿山石艺术的文化坐标上,有一个特殊的"盲区":就是"书面文化"的严重"缺血"。被称为寿山石文化的第一部专著的出现晚在清朝,高兆的《观石录》,全文2700字。书中对寿山石进行了"山坑"、"水坑"的简单分类,对140余枚寿山石作了描述和评价,分神、妙、逸三品,并言及石雕名人潘子和、谢奕、杨玉璇等人的艺术技巧,总结了他们雕刻寿山石"相石"、"解石"及磨光的经验。其实,《观石录》只是一本薄薄的寿山石的"文化品玩"杂感,难称"理论"。稍后,毛奇龄著《后观石录》,全文也只有3600多字,对49枚寿山石作"品玩"式的记录。文中较有历史意义的是对寿山石分类上首次提出"山、水、田"三坑之说,至今仍普遍被人们接受。"前后观石录"被后世誉为"双璧"。乾隆年间,藏石家郑杰编写《寿山石谱》,一反高、毛"因相命名,随色取号"的定名法,提出以产地命名石种的观点,被后人普遍采纳。 

全面且理论性较强的寿山石专著应该是龚纶对寿山石的名品、产地、征故和雕冶作系统的评价的《寿山石谱》,全文一万余字。而后,还有张宗果的《寿山石考》、陈子奋的《寿山石印石小志》、潘主兰的《寿山石刻史话》、方宗王圭 的《寿山石志》及《寿山石全书》、陈石的《寿山石雕艺术》、施宝霖的《印钮艺术》、陈石和王植伦合著的《寿山石文化》等。这,大约就是几千年历史中有关寿山石雕艺少得可怜的一点"专著"文字的"代表作"了。 

石农们的寿山石"文化"是几个全世界"通用"的"传说",诸如女娲补天、凤凰下蛋之类,既可用在铁马冰河的北方,又可用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只要故事的地点改换一下就行。艺人们的"理论文化"通常是"一相抵九工"之类的"经验谈",往往只是"口头文化"。

近几十年来,随着寿山石价值倍增,寿山石的研究走进了科学殿堂,使寿山石雕艺产生突破性的进展,寿山石"实践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我要纠错编辑:洪琳 责任编辑: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860010-090602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