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对话官网 >

[对话]导演访谈:《向沙漠进军》(网络版)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7日 16:5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新视野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BAB75A4688E0436eBD6B9CBC93DFBD7D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网络电视台的直播访谈,我是主持人张莹,一期名为《向沙漠进军》的节目将在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播出,今天我们就请来节目主创人员,首先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中国林业科学院副院长蔡登谷,本期节目导演石敬薇,还有一位也是导演郎涛。首先我先说一下这期节目的背景,是召开了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请蔡院长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论坛的背景。

    蔡登谷: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已经开办了有三期了,这次是第三期,前两期的话分别在2007年、2009年,正好两年一届。

    主持人:您是三届都参加吗?

    蔡登谷:我真正参加就是这一届,前两届我有所接触,知道他们开了会,而且原来的老院长参加过,跟我聊起过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一些情况,真正参加还是这一届。

    主持人:能不能讲一下这个论坛它的主题,这次您是参加了,这次主题会更加了解,能不能给我们讲述一下?

    蔡登谷:三届论坛主题不一样,第一届主题是沙漠·生态·新能源,第二届的主题是沙漠·科技·新能源,第三届,这一届应该是“沙漠·科技·新经济”,那么这三届的话,我也琢磨了一下,是有变化,有什么连续性呢?第一个特点就是沙漠。

    主持人:肯定是最终的主题。

    蔡登谷:论坛一开始在设计的时候我在琢磨,因为沙漠就是他们的特点,围绕着沙漠他们做了一个大文章,沙漠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是考虑到他们的家乡,考虑到这一方热土,考虑到库布其沙漠,因为整个活动发起者就是在库布其沙漠发起的。另外就是生态,把沙漠生态系统的保护、治理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进行思考,做任何事都不能离开这个生态,生态优先、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等等,这是第二个特点。第三个特点,科技,它突出了科技,就是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而且依靠科技进步来防沙治沙,所以它第三个特点就是科技。第四个特点就是围绕着新能源新经济,因为新能源也是新经济的内容,根据我们国家发展需要来讲,我们国家现在非常倡导要培育和开发战略新型产业,就是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包括沙漠里边的很多新型能源,风能、光能,我们去了都看到的,那里发展风能、光能的潜力非常大,光照非常强,这是一个方面。再一个方面就是生物医药,利用沙漠里面的药用植物造福人民,生物医药,再一个是生物制能源,包括用沙柳进行发电,我们在实地考察也看到过这样的情况。所以说这四个方面,三届论坛四个特点构成了整个论坛的特色,也反映了我们整个节目的中心思想,就是叫亿利资源集团,是如何围绕着沙漠做了一篇大文章,而且主题也是比较鲜明,比较突出。

    主持人:正好我问一下编导,这次怎么围绕着沙漠做这期节目?

    石敬薇:首先要有新闻背景,就是围绕着第三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召开,就是关注财经整个中国的大经济,切入点特别好,从论坛主题切入,前两届看到新能源,这一次注意到是“沙漠·科技·新经济”,那么这次嘉宾给它来开幕和闭幕,我们看到嘉宾就反映出这一点,科技部部长万刚先生出席了,然后全国工商联主席出席了,亿利资源集团的王文彪先生也是泉港工商联的副主席。那么科技部的部长来参加,就是科技和经济的结合了,我们从主嘉宾这儿,第二届从新能源扩展到新经济,新能源实际上是新经济的一部分,第二届开始把新经济这部分扩充了,不光是新能源,在节目里我们谈到叫沙产业,这个主题切入就是现在。现在财经节目《对话》应该关注,这是以科技为内涵发展的,以沙漠为主题的沙漠新经济。

    主持人:所以我们作为财经频道的节目,把关注点落在了沙漠与经济的结合上面。能不能讲一下我们节目的亮点,通过什么样方式展现沙漠经济?

    石敬薇:从两方面谈,一个是配合节目本身,刚才要谈的就是沙漠经济,刚才三个产业在节目当中占了很大部分一个比重,前头它为什么在库布其,这家企业发展出库布其模式治沙的,是从修路谈起的,在沙漠修路可想而知多么难,可以看周日的节目,当年修路的20年前的工人都来谈,亲历者谈吃馒头就着沙子吃,当时决策吃拿出贷款一个亿来修路,也是需要胆略的。再一个修路完之后要种植被来护路,这是一大看点,待会儿还会讲库布其它的特色是什么,同时在治理沙的同时是富民了,有一个叫牧民新村,我们郎导去拍了,牧民在那儿吹拉弹唱,挣的钱可能比你我都多,请了一个联合国的,他肯定的就是你富民这一点,他更关注在沙漠里生长的牧民百姓们的生活,这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我们节目构成内容上就是这几大块。

    主持人:郎导主要负责外景的拍摄,您跟我们讲讲您的拍摄情况。

    郎涛:以前牧民的节目我们也拍过,如果不是当地人告诉你那是牧民住的房子,看起来是跟城里人的房子一样的,进到牧民家里,所有摆设和感觉,完全和城里人一样。

    主持人:非常现代化,因为牧民给我们的感觉是帐蓬。

    郎涛:虽然有了新房子,但是他们更习惯住他们原来民族上几千年留下来的蒙古包,其实蒙古包在他们新村某一个角落里也有几顶蒙古包,但是他们的生活已经完全现代化了。还有在拍摄过程中,因为沙漠,说实话,大家去沙漠去玩,去旅游,看起来非常漂亮,但是真要拍的话,拍什么,因为沙漠就是一个颜色,黄色,很单调的感觉,但是这次我们去库布其拍摄,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在沙漠里面竟然有湖,它不是一个湖,是有七个那么大的湖面,非常漂亮,而且湖面周围都是芦苇,而且可以供人旅游,就是他们当地为了发展旅游产业,这是他们很大一个点,如果到他们湖里拍摄,你不觉得这是沙漠里,你会觉得这是在城市边上某一个度假区的一个湖,所以这个库布其沙漠还是非常好的,拍起来还是很有拍头的。

    主持人:看来这期节目当中,还可以看到沙漠的美景,包括看到沙漠之湖,都是不错的小风光片,刚才也简单介绍了这期节目的背景以及主要内容,我们这期《向沙漠进军》主推一个库布其的治沙模式,我还想请蔡登谷院长介绍一下库布其模式。

    蔡登谷:事先接触的时候,他们库布其整个的沙漠治理20多年了,怎么来总结他们,后来我就跟他们一起,主要是我去学习,向他们求教,说你们走过的路好好回顾一下,我觉得库布其模式,应该首先就是亿利人他们开拓创新的这么一个成就,一个结果,这是一个。第二个呢,就是他们刻苦的实践的这么一个成果。第三个,他们集中了很多人的智慧,包括科学家的,包括管理人员的。所以库布其模式本身,我们概括了三句话,这三句话就是叫做科技,把科技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就是科技带动,规模治沙,因为治沙不能小打小闹,你在沙漠里种一棵树和种一排树那是两个概念。然后产业带动,产业带动,规模治沙,科技带动生态保护,然后生态呢带动了民生改善,这三个方面它是互相的,就是整个的生态也好,科技也好,民生也好,产业也好,产业的积累支撑了治沙,治沙好了以后又改变了环境,环境好了以后又改变了民生,这几个方面都在互动,所以说库布其模式是非常好的,中国人创造的这么一个很好的模式,发展模式,它既是发展模式,又是理念的创新,同时又是科学的发展模式,它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利用沙漠资源,惠及民生,而且科技始终贯穿全程,我们跟老百姓交流的时候都有这个体会,大家都异口同声说这个是几方面的结合,而库布其沙漠恰恰是高度浓缩。

    主持人:我也特别想再问问咱们编导,我听说咱们石导为了这次节目两次进沙漠,两次去有什么目的,有什么不同感受?

    石敬薇:好,之前这一周,我和我们制片主任进了一次沙漠,我们主任给的批示就是外景地在沙漠。

    主持人:原来是在沙漠现搭的外景。

    石敬薇:对,所以给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家对《对话》很熟悉,实际上把嘉宾们,请到央视演播室里,这次我们《对话》不是第一次走出去,我们曾经在大海边录过像,我们在三亚录过火炬传递,我们在大坝录过像,这次是第三大,就是在大漠上,这是第一次,在沙漠录像,这个外景地选择很重要,因为外面录像风险非常大,声音、画面。

    主持人:受各种因素影响。

    石敬薇:最重要怕下雨,首先选外景地,外景地要置身于沙漠里面,怎么样做好外景地,当时我们是专门选了一次景,星期天晚上大家看电视的时候可以看到,在会址旁边选了一个地方,沙丘,这个地方颜色很突出,什么颜色?刚才郎导说了,沙漠,黄色,黄沙,但是有绿色,因为治理沙漠有绿,有黄,有蓝天,有白云,这样的环境下录了这么一场节目,大家坐在这个地方,我们优秀的主持人,那天我们俩特别商量,不要穿西服打领带了,就是穿的衬衫,我们老总也没有打领带,就是在很松驰的环境下,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就着沙漠谈沙漠,所以演播室有创新吧,这是一场沙漠上的《对话》,当你打开电视看到是不一样的《对话》。

    主持人:前期把选址各方面准备好。

    石敬薇:对,因为是第一次去,第一次我比他早看到湖水,那个叫七星湖,七个湖水,是天然形成的,老总在现场还讲了一个传说,名字都非常好听。路上我还看到一个山包似的,人家说是王昭君墓。

    主持人:昭君出塞是在大墓上吗?

    石敬薇:就是在内蒙古大漠上,其实很多地方都有昭君墓,昭君出塞肯定是大漠,再一个我们采点回去的路上看到一个山,我说什么山?说是阴山,说就是小时候课本上的阴山吗?说是,千百年前就是草原,最后变成了沙漠。

    主持人:古人看到的情景跟我们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

    石敬薇:所以在节目文案设计当中,把昭君墓给舍了,把阴山这个点给了主持人,主持人借此发挥了一下,这是第一次去沙漠,去内蒙吃羊肉,吃的清水煮,加点羊也非常鲜嫩的,也是当地牧民发展旅游业其中一项。第二次去是为了录像,我们和蔡院长和其他嘉宾,对库布其模式和治理沙漠进行沟通,那天早晨一大早我们四五点钟来到现场,之前郎涛拍外景,那里有一个神树,我们都别去拜神树了,第一别下雨,第二别有大太阳,我们要特别早去布景,6点准时开始,到8点的时候太阳出来一次,一会儿乌云又出来了。

    石敬薇:两次去沙漠完成这么一次节目吧。

    主持人:天公做梦。

    主持人:看来这次节目真不容易,我特想问问蔡院长,您作为嘉宾参与节目肯定有这样的经验,在这样状况下录这个节目是什么感受?

    蔡登谷:很新鲜,我们的现场选在那个地方有特色,因为在演播室很单调,而且还有点拘谨,到了自然环境里面,大家心也放松了,而且看到那么多农牧民,还看到专家,还有牵着骆驼,载歌载舞,特别轻松,特别是在自然环境里面,自然环境很难找,就是在大漠里面,而且背景有建筑物,更多是在绿色,在沙漠里面显现的绿色,体现了库布其模式里面当地怎么治理,效果也能显现出来。所以我们跟主持人也好,跟导演、专家之间,那次除了荒漠化公约的特别代表,还有就是有外宾,还有我们的科技部的司长,马司长,还有一个就是中科所的防旱所的一个所长,我们四个人一起配合,而且感觉很轻松,觉得这期节目做得轻松,老天在帮忙,再加上我们导演、主持人很辛苦,他们也精心地策划,所以这期节目很有新意。

    主持人:虽然舟车劳顿,但是在那种情况下更激发大家的热情,在大漠中谈沙漠治理。我想问一下郎导,这次节目主嘉宾是带领企业治沙的王文彪先生,您对他有什么评价?能不能说说他在节目当中表现的形式亮点?

    郎涛:我谈一下对王文彪先生的感受吧,因为采访第一次,我采访王总可能就两次,没去之前见过他一面,看过他相关的资料,觉得他领着企业治沙,一开始可能是无意识的行为,一开始的话,他的背景是从政府官员到了企业里面当企业领导,这样的他的角色可能是带领一个企业要发展。但是当时企业面临的困难,所有的产品因为沙漠,没有路运不出去,他为了让企业行下去,所以他必须把沙漠的路修通,我想他这个时候的角色,一个是企业领导,一个是大家长的感觉,当他修路修完之后,他企业家的感觉给人出来了,他修完路就修完了,把产品运出去。当他修完路之后发现更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沙丘是不断运动的,路修好之后,沙子就能把路掩掉,没办法,必须把路两边种植被,护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的思维方式也在转变,他觉得企业发展是一方面,把路治理好,把沙漠治理好了,同样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他发现了沙漠里面更大的宝藏和财富,所以他慢慢把沙漠这个产业,就是可能提得比较多的沙漠产业给做起来了。因为在节目里谈到了,当地人对沙漠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可能他更想看他从小到现在,看到沙漠里生活的老百姓非常艰苦,他做企业到现在,和他的经历会有关系的。

    主持人:通过您的介绍,他也是在循序渐进当中去完善这个东西,通过这个节目我们会更了解王文彪先生他的一个过程和历程,我想问一下三位这期节目最大的看点是什么?你们分别怎么认为?其实是给观众和网友提前预热。

    蔡登谷:我觉得这次看点主要看沙漠是如何变成绿洲的,是如何来惠及民生的,是如何来为人民造福的,沙漠本来很可怕,一开始的时候主持人就说了,我们也说过,有人把沙漠认为是死亡之海,生命禁区等等的,当你真正认识沙漠的时候,亲近沙漠的时候,你会发现沙漠很可爱,很多资源,很多跟人相交融的东西,为人类服务的都是,关键是人类如何认识沙漠,如何掌握沙漠的规律,来尊重自然,然后把自己融合到自然当中去,成为自然之子,人在那里享受自然之美,才能享受生活,才能跟沙漠更好融合在一起。

    主持人:两位主创编导怎么认为?

    石敬薇:因为看我们节目的人都是想从中获取一些信息的,不是光看看沙漠的,我想告诉这一些观众,我们这期展示的是什么,我特别想达到什么,就是在新形势下治理沙漠的特点,我们这期节目起了一个老题目叫《向沙漠进军》,大家有印象的话,就是我们上中学学的一个课文竺可桢先生写一篇文章,当时我想了好几个题目,后来我们制片人拍板叫《向沙漠进军》,我说挺好的,带有怀旧的情节。但是《向沙漠进军》,竺可桢先生提出来是在那种情况下,沙漠对人有危害,我们要治理他,政府出资,都有一些机构来治理沙漠,现在我们主持人也听到了,实际上是一家企业,一个老总,是一个企业生存的问题进入到修路、护路、绿化,他不光是治理沙漠,把自己都是运出去,最后发展到沙产业,而且我听说不光是这家企业,他现在联动六家企业进入清洁能源,这个事没有完全正视,现在有更多企业进入沙漠治理,从沙漠获取利益也好,反哺沙漠和牧民,这次主题叫“沙漠·科技·新经济”,企业治沙,然后从中蔡院长总结的库布其模式,实际上是蔡院长总结的模式,其中三者之间咬合的关系,如果观众能够在节目当中把我理解的信息点,新形势下的治沙、防沙了解。我跟王总沟通了好几次时间,他对《对话》节目特别重视,他对我们《对话》另眼相看,他觉得是一个高端节目,因为时长一个小时,他能充分表达自己,我在下面采访,我感觉王总是很有情怀的人,从小他在沙漠长大的不解之缘,一直到现在防沙治沙,他在节目当中说治理沙漠是最大的慈善,是在治沙当中,我们也做到富民了,所以他这种情怀我觉得挺难得的。再有一个就是胆略,二十年前他能投资一个亿,现在加起来这么多年20多个亿,往沙漠里投,这个投是见效慢的一个事情,不是立竿见影有反馈的,投以后有什么样的心态。

    主持人:能沉得住气。

    石敬薇:然后不能光有慈善心,没有经济实力也白搭,他还有主业,主业挣的钱投到沙漠,不着急,慢慢回馈,发展沙漠产业,现在发展最好的产业就是甘草产业,现在有30个亿的回报了,所以这就是企业家的胆略,怎么样放长线钓大鱼,这是需要一个企业家的胆略了。刚刚说的治理沙漠,再一个王文彪先生的表达,我不知道能不能吸引住电视机前的观众。

    主持人:郎导还有什么补充?

    郎涛:我补充一个小花絮,可能《对话》播的节目以前都是谈话节目为主,这次我们沙区搭了一个演播室,我们把沙漠里牧民请到演播室现场,牧民也很高兴,虽然凌晨四点多起床的,在我们录制节目过程当中为我们表演了几个节目,非常精彩,希望大家看节目的时候关注一下。

    主持人:我记得我们刚开始节目录制前,蔡院长说给《向沙漠进军》正名,什么意思?

    蔡登谷:因为一谈到,现在很多观众,有些学者、科技者也好,老百姓也好,一提起向沙漠进军,往往会有误解,是不是像大跃进,那种比较盲目的向沙漠开垦,单方面的东西,确实我们过去也犯过一些错误,比如刚才说的风吹草低见牛羊,为什么会改变呢?因为盲目地把草原变成耕地,那个地方本身不适宜种耕地,那个地方是最适宜草原的,在那种环境下,你把它变成农田以后很快沙化,沙化以后地种不成了,草原也很难恢复了,过去留下很多教训。跟石导讨论的时候就说,我说《向沙漠进军》,今天要好好说清楚,怎么进军?我们进军主要是主动认识自然,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面我们很好地治理它,让生态更好地恢复。我为《向沙漠进军》,我想起50年前竺可桢先生写的篇文章,我昨天又重读了一下1961年2月发表的一片文章,名字就叫《向沙漠进军》,但是竺可桢先生的内容上了教科书,他教育我们很好地认识沙漠,治理沙漠,要有所作为。我们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主张自然恢复,就是你别去管它,也别去动它,依靠自然力来恢复沙漠生态,当然这也是一种方法,但是竺可桢先生强调两种,一种就是保护,保护沙漠的自然生态系统,第二点就是人们认识了自然规律了,认识了自然规律以后,利用自然规律来更好治理,就是人工促进自然恢复,就是人工来促进它,像库布其模式里面就是规模治沙,动用了很多资金,动用了很多劳力,把当地的适宜树种,把沙漠里面生长的树种和自然利用起来,包括甘草、沙柳种植起来。所以这个非常有意义,我之所以要证明,就是说今天这个时代里面我们提向沙漠进军,更主要是如下科学治理,用科学的方法治理好沙漠,来恢复和保护好沙漠生态系统,让它更好和人和谐相处,是这个意思,所以我再三说一下,千万不要误解了,我们的主题提出来是《向沙漠进军》,但是更重要是治理,科学治理,科学防沙、治沙,造福一方老百姓,使我们成果造福一方老百姓,这是我们很关键的问题。我们国家在防沙治沙方面我想讲两句话,第一就是库布其模式,开始的时候石导也问过我,库布其模式能不能借鉴?库布其模式很重要是它的科学方法,第二个是它的顽强精神,这两者是库布其精神的灵魂,而不在于库布其种什么树,怎么种,当然这里面也有科技,你要借鉴它,首先借鉴这种科学的方法。

    主持人:不要动不动照搬。

    蔡登谷:对,而且库布其模式还有发展,它主要精神不会变,就是治沙敬业,这三句话就是核心和灵魂。第二点要说的就是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进行的一系列治沙工程,防护林建设取得有效的成绩,我们现在防沙治沙事业取得有效的成绩,这个成绩是由沙进人退,变成了绿进沙退,我们第三次沙漠报告里面就公布了这个问题说明了这个。另外一点防沙治沙,百年大计,不是说今天治了明天就好了,它是需要长期的过程,我们一方面强调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另一方面看到防沙治沙任重道远。

    主持人:我们最后回到节目上,我们跟大家讲了节目的亮点,包括节目的特点,最后讲一下节目时间,在本周日晚上21点55分,关注我们的《向沙漠进军》,希望大家到时候都收看,我们这期节目感谢大家收看,再见。

责任编辑:刘岩

热词:

  • 对话
  • 向沙漠进军
  • 央视网
  • 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