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科技苑》栏目制片人 张生贵
他既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一个严谨的科普节目制作人。他倡导栏目同仁广泛汲取各类艺术形式的精华,带领大家像小说学习、向小品学习、向评书学习。目的是让《科技苑》具有更高的文化品格,并最终走向“科技原野、人文山川”的大境界。1998年加入CCTV-7农业节目创作阵营,先后为CCTV-7《文化与生活》栏目创办和《科技苑》栏目发展做出特殊贡献。他对中国农业科教节目的特殊贡献是提出了以“科学翻译”的理念讲科技的节目观。并以此为核心,完整阐述了 “用讲故事的理念讲科技”、“用趣味性的理念讲科技”、“让心灵和大脑共同兴奋”等理念为主体的农业科教节目创作体系……
2013年第11期《当代电视》杂志以专稿形式刊登了对《科技苑》栏目及制片人张生贵的采访。《当代电视》杂志是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当代电视》杂志社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在中国农村,中央电视台《科技苑》的影响力、知名度都很大,深受农民欢迎。
《科技苑》15年4400多期的节目,从未遭到科学上的质疑,因为每个编导对每一句话都是负责任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所以,《科技苑》团队还是一个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对人民负责任的团队。可以说《科技苑》上连政府,下接农民朋友,已成为政府推广农业技术的好帮手,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结构就是搭配,做节目和做衣服一样,讲究的是搭配得当。给你一片布,你如何剪裁、缝制,使其变成衣裳?袖子要多长,领子要多宽,衣兜要多大,心理要有“形”,心里没“形”,就下不了剪刀。所以,衣服的形状是剪裁搭配的源头。做节目,颇似做衣服,源头也是心里的形状。裁衣服,形在刀先,写文章,意在笔先。
栏目的发展是连续的,今年该做什么?明年该做什么?最终目标是什么?制片人必须心里有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有远虑,也有近忧,只是两者的忧法不同,前者是盲人瞎马,一年会比一年更忧,忧在不知去向;后者是智者挑灯,一年会比一年更接近目标,忧的只是具体方法。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我最近把栏目报题和审片之中发现的十八个问题,在栏目例会上一一强调过,比如题目问题、扣题问题、描写问题、挤水问题、提炼问题、镜头问题、重复问题、角度问题、幽默问题、转折问题、细节问题、互动问题、策划问题、导向问题、发现力问题、科学知识与技术操作的融合问题、栏目风格问题、栏目核心价值问题等。
科教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承担着“教”的任务,其核心价值是一个“教”字。那时农民中文盲半文盲比较多,理解能力比较弱,重点是讲技术操作,原理相对讲得少。比如小麦玉米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是科教片承担的主要任务,而为什么在那个时候种植、浇水、施肥就相对讲得少一些。
科教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承担着“教”的任务,其核心是一个“教”字。那时文盲半文盲比较多,农民的理解能力比较差,不像现在的农民,懂得多,可以请总理找专家搞测土配方施肥。那时重点是讲技术操作,原理相对讲得少。小麦玉米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都是科教片承担的主要任务。
影响《科技苑》收视率的原因很多,可分为可控与不可控两个方面。不可控原因有:一是话题不易于传播;二是娱乐性先天的局限;三是同时段观众分流大于其它时段。从话题制造来说,农业科技处于先天劣势,很难制造传播性很强的社会性话题,种稻养猪肯定不如潘粤明董洁离婚易于在媒体上传播。
2011年,在中心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科技苑》栏目充分发挥科教节目优势,坚持正确的定位和方向,努力提高创作水平,加强创新能力,围绕2011年宣传创作计划,策划制作了一大批农业科普节目、系列节目和重点节目。2011年《科技苑》栏目的工作重点有两条:一是提升选题质量;二是加速节目科普化(娱乐化)。
点击阅读石流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