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做商业化的作品,“云门”的创作却成为当之无愧的成功名牌产品。
“云门”是早已失传黄帝年代的舞蹈,林怀民拿这个美丽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舞团。今天,可以说“云门舞集”荣耀了这个古老的名字。
“云门”的演出已经排到了2004年,而且很快就要到2000场次了。靠的是舞者以血肉之躯,一场一场跳下来的。
“‘云门’到现在仍有经济上的问题。有人问每年都给‘云门’捐钱,有没有够的时候?永远不够。现代舞人力非常密集,它是手工艺,它不是CD。现代舞这个行业里,不可能有阿MEI(张惠妹)。它不可能量产,所以永远有这个问题。”
“艺术家往往是在路边唱歌的那个乞丐,只有走路匆匆忙的人在下班时,停下来听一听,在这听一听的十分钟内,他疏解了他自已的问题。艺术家没办法操纵时局,没办法控制股票,只有在大家累的时候,需要安慰的时候出现。他不生产面包,因此注定他是一个乞丐的命运。
“就像是那些走江湖的野班子,演完把台子一拆,运上卡车到下一个地方。‘云门’也许坐飞机,但性质上是完全一样的。你演完了再伟大的戏剧,报纸写得再好,你回家还是要面对你自已和你的债务。”
“草创‘云门’的时候,事实上我只编过几个短舞。是‘云门’教我怎么编舞的。一路学嘛。我想在初期的时候,因为我们有京剧动作的课程,——那时候每天都可以看到京剧,就看了很多京剧。——所以,我有个系列的作品等于是从京剧出来的。像《白蛇传》。到今天还在演。什么时候应该带到这边来演,大家也会很喜欢。从古典文学这个系列走下来,会有像《红楼梦》、像《九歌》这样的东西。这个系统一直都在走。但是也很快的,在云门5岁的时候,我就做了《薪传》。就从一个观念式、符号式的中国,落实到台湾这片土地上。那么八十年代,整个台湾思维的改变,就像现在上海这样。感觉到环境在改变,时代在改变。那我编了很多都市的东西。可那些东西我没有觉得我做得很好,不是坏作品,可你不能跟西方人比。90年代以后,我就比较冥想式。九十年代我的作品都是比较安静的东西,跟心境有关,跟我的宗教信仰有关。
“在台北,我住在淡水河边。你可以感觉到它的潮汐,它的起落,睡觉的时候都能感觉到。时间的感觉,呼吸的感觉,我想对我有很大的潜移默化吧。”
“我想我是一个像动物一样在创作的人。我甚至在编舞的时候我也不想。所以你说动物那个事情(注:指《竹梦》里的一段),我说这个音乐这样怎么办?我说我们怎么样?我们试着做这样一个动作,这样开始好吗?他们说做这个好不好?我说好。就做这个。然后你把这些动作,材料拿来,下面就变化,下面就主题来了,变化。所以说,你掌握它的音乐感、音乐性,你掌握它跟观众的关系。什么时候松,什么时候紧,什么时候让它兴奋,什么时候让它觉得有点哀伤。事实上就是一个工匠的本能。基本上我的编舞就是这样的。你要我说出大道理来也可以,可是我觉得那些东西都不是我编舞的时候所想的。那我基本上是很像动物一样在过日子,在编这种东西。舞者不知道他们在跳什么,那我说我也不知道我在编什么,做完了以后我们再说吧。
“你就不断地每天8小时在那里工作吧。“云门”是每天工作8小时。那他们上课完了,我还有6小时是我的,那6小时,我能够做什么就做什么。
“你一直在工作。有时候运气好,你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舞,有时候运气不好,你做了一个比别人好比自己差的舞。没有关系。就是一定要工作。有再大的灵感,再大的企图心,还是要工作。那你做得不好的话,更是要工作。所以到最后,舞蹈就是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