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法]“资治通鉴”之争(20110719)_中国网络电视台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经济与法官网 >

[经济与法]“资治通鉴”之争(20110719)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0日 15:1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


    不料,借书的事朱六如一口否认。是年代久远记不起来了?还是故意想赖账呢?那几天,朱玉眀反复到朱六如家里去询问。这期间,他在口袋里悄悄带了一样东西。

    朱玉明:当时又没有手续,又是两个人之间借给他的,所以后来我要的时候,我也跟他讲过了,我总归要采取手段的,我总归要收集证据的。后来我跟我儿子到他家里去了几次,但是我们去都是好好的讲的,这个录音资料上面都是有的。

    朱玉眀悄悄地把他和朱六如的谈话录了音,在录音中朱六如承认,当年的确从朱家借走了25册《资治通鉴》。

    朱六如:村里面我看到有几本,当时不叫《资治通鉴》,我们讲叫《通告》。

    朱六如回忆,他并不知道那套书就是《资治通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也看不懂,那套书他是帮一个叫钱长发的人借的。钱长发是当时的公社干部有文化,想看这部书,就叫朱六如帮忙去借。书借来以后,他就给了钱长发。

    朱六如:因为我没有念书,我念了四年级还没有毕业,如果是这个书我也看不懂。

    朱六如说,书确实给了钱长发。这样看来,书应该在钱长发手里。钱长发如今已经80多岁,退休后一直呆在家里。我们来到了他的家中。

    记者:您不认识朱六如

    钱壮发:我不认识他

    记者:您有没有让他借书呀

    钱壮发:我没有

    记者:资治通鉴没有

    钱壮发:我从来没有

    是钱长发年代久远记不清了?还是朱六如隐藏了什么?那套《资治通鉴》究竟去了哪里?

    朱六如:现在放在那个地方,…

    女:他就没有在意,放在那边以后就没有怎么在意,然后就不知道弄到哪儿去了。

    问:您当时是不是还提到了有一个叫钱壮发的他让你借过这个书?

    朱六如:他也讲过,到底他拿去没有拿去,我现在也记不清楚了。

    朱玉眀本以为找到了线索就能找出那套书。谁知道现在连一页纸都找不到了,这可把他气坏了。

    朱玉明:他是做过书籍的,他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做过书籍的,经历的事情也多,像这种古书籍不要说值钱不值钱,这个事情放在另外一个问题上来讲,哪一个会把这个书弄丢啊,怎么会遗失啊,这个书绝对在家里,不然的话就是被他变卖了,只有这两个途径。

    村民男2:要以事实为根据,东西是朱玉明的,富贵之财啊,你必须借了就要还,不能用邪恶势力来压倒。不管多少财,必须要有个水落石出。

    没错,借了东西要还,我国的法律也是这么规定的。如果原物不存在了,那就要按照其价值照价赔偿。这本来听上去很简单,可是麻烦的是,《资治通鉴》在宋代、明代、清代曾经有过不同的版本,而且各个朝代的这些版本之间,它们的价值更是相差悬殊。

    闵凯华律师:我到南京博物馆,就是中国第二大博物馆我去查了两次,调查研究了两次。宋代写了这本书到现在已经从价格上来说,是价值连城了,宋代的要几千万了,一张纸要十几万块钱了,到明代出版的也要值五六百万块钱,那么清末民国初期出版的也要值五六十万块钱。

    本来,可以把书送到相关的鉴定机构去做价格鉴定。可是因为书籍已经不存在了,鉴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朱玉眀主张,既然书是被朱六如弄丢了,该由他来负责。既然他拿不出书,那就按照宋版的价格赔偿。

    朱玉明:专业人士也拜托人家去问过,博物馆的也去问过,还有我上网也查过,电脑上网也查过,什么嘉德拍卖保德拍卖,北京的拍卖行,如果是宋版的话,他说就是一张纸要用千金来衡量。

    朱玉眀一开始想按照宋版的价值来起诉。不过,闵律师认为,如果按照宋版价值起诉,即使官司赢了,那执行也是问题。朱六如的家庭,显然没有几千万的财产可供执行。他们必须选择一个更实际的版本价格来起诉。

    朱玉眀:明版的六到七百万。

    朱玉眀查到,2010年下半年,一套明代版《续资治通鉴纲目》以358万元的价格成交。而他家的那套书品相完好数目齐全,应该远高于《续资治通鉴纲目》的价格。

    朱玉眀:我感觉这个书最起码是清代前期到明朝跟元朝那个时候的,因为这个书里面有很多的圈点,看过的人不止一个两个,圈圈点点的,都是人家看了以后,这个书哪个地方重要,哪个地方重要,都圈起来了,用小圈圈把这个地方圈起来,这些地方很多,还有这个书是线装的,木刻的,宣纸的。

    一收到朱玉眀的起诉状,江苏宜兴市人民法院的法官就感到十分为难,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审理过这么离奇的案件。

    邢法官:我们认为这个案子是属于比较少见的类型的,因为他最主要的少见的就是他没有证据,这个案子原告起诉的时候,就拿了一封诉状,什么证据都没有,当时我们在立案的时候也考虑了很久,这个案子要不要立案,立案以后怎么处理,也是很多争议,我们呢当时内部也讨论了一下。 后来由于考虑到这个事情,因为老百姓的诉求嘛,我们法院还是要考虑的。

    法院立案了,朱六如接到了传票。摊上这起官司,朱六如老两口心中甭提多难受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琰琼

热词:

  • 经济与法
  • 2000万
  •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