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法]“资治通鉴”之争(20110719)_中国网络电视台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经济与法官网 >

[经济与法]“资治通鉴”之争(20110719)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0日 15:1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


    朱六如:但是你说能值多少钱?

    女:他是说就是这个书他觉得现在可能是值一点钱,但既不是艺术品,也不是什么名家写的,肯定不可能有这么大的价值,几百万上千万那种。00:46:45

    宋版的《资治通鉴》价值几千万,眀版的也值几百万。这给朱六如带来了莫大的压力。他的心里忐忑不安。法院判决的结果他无从预料,即使是按照明代版本判决,也将是几百万元的赔偿金额。那就意味着他就算倾家荡产,也赔不起这么多钱。那些天,朱六如满脑子是一团乱麻,老是琢磨这件事。三琢磨两琢磨,朱六如眼前豁然开朗,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官司缠身,朱六如找到了什么灵丹妙药呢?

    朱六如:对,到人家去破四旧的时候到人家抄家抄来的,你可以去调查一下,我们村里的文化大革命的人,被抄家的人都很清楚,实事求是就是抄来的,他现在是冒充是自己的。

    朱六如想起来了,当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朱玉眀的父亲是红卫兵,有一次他带领人到地主家里去抄家。抄来了一套《资治通鉴》。也就是说,这套书并非朱玉眀家祖上所有。

    朱六如:这个是实话实说的。我可以用人格来保证这个话。他现在就是讲要证明这套书是他的,我讲是破四旧出来的,…。

    如果书不是朱玉眀家的,那他还有权力向自己要求赔偿吗?

    问:他为什么认为不应该给他?

    被告律师:因为当时破四旧的时候,从地主家搜出来的,不是他们家祖传的财产,是地主家里面搜出来的书。

    如果真是抄家抄来的书,那这书的所有权还真成了问题。文革的时候很多抄家抄来的物品,在文革结束以后,都通过各种渠道返还给了所有权人。这样的话,问题就反过来了,朱玉眀对这套书没有资格要求赔偿。应该由书的主人来主张权利。这一招让朱玉眀措手不及。

    朱玉明:这个东西呢他是要搪塞这个事情,他要想把这个东西,因为我们两个人之间没有证据,他要想据为己有,他是编出了一套东西。

    原告律师:我的当事人家里有这本书,这本书是他父亲家里面传下来的,一直传到他家里的,提出来是文化大革命抄家的,后来他拿回来的,没有证据来证明,两个证人证明的内容也是无稽之谈,他是祖传下来这本书,这个书是他家里的,所有权就是他的,财产就是他的。

    朱玉眀坚持说,《资治通鉴》是祖上传下来的。并非抄家所得。不过,朱六如为自己的说法找到了证人。

    证人:这个书呢就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上人家家里面收上来的,但是按照现在这个来说,到底是哪一家的也记不清楚了,就是这么个原因。

    问:不是他们家原来就有的?

    证人:不是的,肯定不是的,像他家呢原来就是贫困的不得了,比一般的贫农还要贫困一点,再一个他的祖父也好,他根本不识字,肯定就是不会有这种书的。

    朱玉眀:这个东西从我记忆的时候就在我家里房梁上挂着了,实际上我父亲死的时候是突然死亡也没有交代我,具体是哪个祖辈传下来的,他也没有具体说,但是我父亲死的时候就在我家里,我记事的时候就知道有这套书了。

    一边说是祖传的,一边说是抄家抄来的,两种说法,会导致案件完全相反的结果。朱六如也认为这一招是抓住了要害,他对此胸有成竹。不过,法官却不这么认为。

    法官:他们在开庭中也陈述了这个抄家的时候是抄到很多书,其中有这个《资治通鉴》,但是这两个证人他没有办法证明这个《资治通鉴》就是这个原告手中的,因为作为我们法院来说这个你不能排除原告他本身也有《资治通鉴》,你虽然抄到了两本书是不是同一本,这个他没法证明。而且像这种《资治通鉴》这种书,据我们去外围调查的,这种书即使是古书的话,存世量也比较大,也不能排除他家里也有。

    这一回合的较量,朱六如输了。他的心情糟糕到了极点。不过,他的律师在接下来的调查取证中又了解到一条有价值的信息。似乎对朱玉眀很不利。那就是《资治通鉴》虽然宋代、明代版本比较昂贵,但是清代以后的版本却十分便宜。

    问:一套书能值多少钱?大约多少?

    宜兴市图书馆

    原副馆长

    丁永林

    丁馆员:现在有的多一点三百块左右,或者两百块一百块都有这个说法,一本书,这个东西要看它具体的书的价值了,书有的时候这个版本好就贵一点,版本差的就是便宜一点,或者还有的残缺的它就便宜一点。

    陈奕:宜兴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历史上出了四位状元,十位宰相,385名进士,宜兴历代的科举考试也以《资治通鉴》作为教科书,所以我们宜兴很多的民间收藏者的手上也有《资治通鉴》各个朝代的版本。正是因为宜兴具有更多传家的这样的传统,所以我们民间这样的《资治通鉴》这样的版本存量很大,但是大部分呢还是应该是清代以后的版本。

    了解到这样的背景,朱六如提出,按常理,朱玉眀家的《资治通鉴》充其量是清代以后的普通版本,每本价值不超过三百元。

    原告律师:你把书拿过来以后,我只要一本书好不好,你拿一本书来我可以去认证了,就可以了,这个责任不是我的当事人,不是本案原告朱玉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琰琼

热词:

  • 经济与法
  • 2000万
  •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