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军事频道 > 讲武堂官网 >

《书生点兵》之四:王阳明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6日 14:0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 手机看新闻


  有网友问,对王阳明的心学很感兴趣,老师能否讲讲心学的主要内容,以及阳明心学对好世的影响。

  心学是个专门的学问,非常重要也非常博大精深,概括言之,一是致良知,二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什么意思?要求我们每个人回归内心,回到你的良心上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良心都有良知,我们每做一件事我们的良心都会做出判断,这一点可能大家都会有体会,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心里可能一犹豫,这个犹豫的过程就是良知良心在起作用。但是问题是很多时候私欲会遮蔽良心,还有些人他会主动地扼杀良心,这样堕落起来跟大家一样他会活得容易一点。王阳明他要求修炼致良知是什么意思,就是你时时刻刻都要回到你的良心,问问你的良心,跟你的良心保持一致,时时刻刻都让良知作主,这就是致良知的意思。知行合一就是在良知作主,让良知作主,既是知也是行,所以就是要知行合一。王阳明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个很宏大的课题,在哲学历史上非常重要。我觉得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如果我们每个人能致良知的话,都有这个意识,都有这个内圣外王的这个意识,我们的中国梦实现就指日可待,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也是指日可待。

  有网友问,为啥您讲的这几位从军的文人都是忧愤不得志,仅仅因为皇帝昏庸吗,是否有更深层的社会政治因素在里面呢?比如说从国家宏观战略上说,为了总体战略利益,以及是否因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好静不好动,不需要他们的大志?

  我觉得忧愤不得志这个说法好像不够确切,其实这里边的这些人,就是于谦他下场比较惨,于谦其实是很得志,他就是下场比较惨,别的几个人也不能说不得志,你比如说杜牧,杜牧其实拿唐人的标准杜牧是很成功的,就是拿唐代官员的标准来看。怎么说他很成功呢?他的任职履历很满,就是一任接一任,没有空缺,一直在当官,这在唐代是非常难得的,不容易。后面又做了中书舍人这样重要的官职,为什么说大家会对他有忧愤不得志的印象呢?这其实是个历史的误解,也是个美丽的误解,这说明什么原因,这个重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每个人自身期许都很高。尤其像杜牧,他觉得他应该是什么段位,他觉得他应该是出将入相的段位,你让我做中书舍人,让我做个刺史都小了,我应该做这样的事,我应该去平叛。辛弃疾也是这样的,要去评判。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所以他有忧愤不得志的印象,大家也对他有忧愤不得志的印象,这主要是从文学作品里头出来的,其实我觉得算不上忧愤不得志。当然你说到国家宏观整体战略,这是没有办法,这每个人都要受它的局限,每个人都要,这怎么说?就像我们在列车上一样,这个列车已经给了我们一样的速度,这个速度就这么大,每个人都会有,你要往反方向走,向别的方向走,你的自身努力给它加的速度,你必须要在这个列车速度之上,必须在它这个基础之上,这是很难得的,这个是无法回避的。你说农业社会好静不好动,我觉得这个提法我好像不大赞同,其实儒家非常重视士工,就是你要干出大事,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要落在什么?要落在治国平天下上。那是非常注重事功的,主张清静无为的是老庄,他应该不能算是主流。

  还有网友问,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对指导他平叛起了什么样的具体作用。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我认为心学是个重要的哲学,哲学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是不能实用,没法儿实用,如果哲学实用那肯定有点麻烦,这个东西不能具体化。当然总体上会有影响,但是不能具体化。

  好,王阳明我们先聊到这儿,下一讲我们要讲的这个人,他也是个立德立言立功的人,他也挽救了朝廷,让朝廷长寿六十年,就是增加了六十年的寿命,他完全改变了历史,他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非常大。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湖南湘乡人曾国藩。好,今天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5
责任编辑:杨跃雷

热词:

  • 《书生点兵》
  • 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