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曾国藩兼任过兵部侍郎,这些弊端他很清楚。所以他在长沙办团练的时候,下了道命令,让长沙的绿营兵,得跟他一起训练;每个月三、八两天跟他一起会操,绿营兵那些懒兵惰将,谁愿意出来训练?所以,他们处处掣肘,不支持,甚至反对。曾国藩非常生气,马上上了道折子弹劾长沙协副将德清。咸丰皇帝倒是很给面子,同意将德清撤职了。然而,一石激起千重浪。
德清撤职没有增加曾国藩的威信,调和双方的矛盾,反而让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我们知道绿营在各省的最高长官称为提督,他们都是汉人,德清的上司就是湖南提督鲍起豹。鲍起豹很讨厌曾国藩多事,他还下了个命令,他说要没有我的命令,谁要去参加曾国藩的会操,咱们军棍伺候。他一挑唆鼓动,绿营跟湘军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绿营兵最后的时候包围了曾国藩的公馆鼓噪闹事要揍他,曾国藩当时驻扎在哪儿,他住在湖南巡抚的射圃,跟巡抚的衙署一墙之隔,闹这么大的事,湖南巡抚骆秉章他不可能毫不知情,这么大的动静他怎么不知道,但是直到曾国藩上来叩门求援,他才出来干涉。
堂堂二品大员,险些被丘八殴打,甚至还有生命危险,你这说出去,这话好说不好听。曾国藩明白,他自己坏了官场的规矩,已经引起众怒了,湖南大小官员不可能支持他,这个生态环境不适合他。怎么办呢?他走,离开长沙,往南走,到衡阳,到那儿专心练兵。
当了十几年官,曾国藩他当然知道军队的腐败是多方面的,训练不足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什么,就是待遇太低了。官兵们靠那点钱还养活不了家人,他只能动别的心思。所以他组建湘军,首先就是利益驱动,大幅度提高官兵待遇。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练的不是勇营吗。
绿营士兵每月的平均薪饷是多少,一两三钱六分,另外有白米三斗。就这点东西,你必须用它养家糊口。饿死了你活该,你自己的事,这肯定不够。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正勇是一天一钱四分,每个月是四两二钱,比绿营的马兵多一倍,战兵多三倍,守兵多四倍。
湘军的军官,也是实行高薪养廉制度。陆营,就是陆军的营官每月五十两,另外还有一百五十两是办公费。这相当于绿营参将月俸的两倍半,比参将还高这么多。是守备的六倍。湘军哨官每月的月俸九两,哨长是六两,什长四两八钱。样样都比绿营兵强。湘郡的这三样官职,基本相当于现在的连长排长和班长。
钱是一方面,人也是一方面。曾国藩建军他有个总体构想,是什么呢?“选士子领山农”。选择读书人统兵,指挥良民。读书人要想在湘军当军官,得满足四个条件,不是谁来都行的。第一你才堪治民,你得有本事,管得住他们、管得好他们。第二要不怕死,得勇敢。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这四者缺一不可。
兵员,要什么呢?要山农,山里的农民,朴实健壮的良民。而“滑弁、游卒、市井无赖”,坚决不要。老兵油子、流氓头子,不要。有些人他是不进军营就得进监狱,这样的人也许你能进绿营,但是我们湘军不要,曾国藩不要。除了这一点,还有一点格外紧要。那就是什么呢?各级官长与士兵,大多有乡里乡亲,甚至还是兄弟子侄亲戚关系。创立水师的时候,曾国藩他曾经有过明确要求,我招募四千兵,我只要湘乡人,外人不要。尽管最后没能做到,但湘军还是以湘乡人和宝庆人为主。营官队官跟手下的士兵不仅是乡里乡亲,甚至还有亲戚关系。这时候的亲情乡情,都是战斗力的“凝结剂”、“黏合剂”。
另外曾国藩还有一个创举,就是建立了长夫的兵种,长夫不是战兵,不打仗,主要负责什么呢?随军运输,扎营之后筑墙挖沟,扎营,这些劳役我做。设置长夫有什么好处,一方面后勤保障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另外一方面避免扰民,分战兵之劳。
(5)后人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曾国藩创立的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高于绿营三倍左右,湘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全军将帅廉勇,军纪严明,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那么,曾国藩又是如何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的呢?
兵马招来了关键在于训练。训有两端,第一是训营规,第二是训家规;练也有两端,也有两个方面,一是练技艺,第二是练阵法。曾国藩对他们的要求很严格,各哨每天站墙子、点名、看操两次。训营规家规则更有意思。曾国藩自己还亲自写了一首《爱民歌》,在营中教唱。歌词很有意思,我给你们念念听听: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生。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
莫拆民家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
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
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
莫进城市进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
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
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
第三号令要声明,兵勇不许乱出营,
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
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人。
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
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你们听了会不会觉得很熟悉?他用这样通俗易懂的歌曲提倡纪律,曾国藩是个创举,后来很多人效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跟这个道理是类似的,也是从这儿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