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军事频道 > 讲武堂官网 >

《书生点兵》之五:曾国藩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7日 13:5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 手机看新闻


  曾国藩就这样强化训练,很快训练出了精锐之师,多少人呢?一万七千人。练好了就用了,跟太平军打。但是事情从来没有一帆风顺,干大事尤其是这样。曾国藩在岳阳第一次遭遇太平军,不是初战告捷,而是初战失利,折损了一千多人。曾国藩打了败仗,觉得没脸进长沙,省城的官员个个都等着看他笑话。曾剃头,你有本事,怎么办呢?曾国藩就率领十营水军,泊舟湘江。我不进城,就驻在江上,巡抚骆秉章有一次外出拜客,外边来了客人,你得尽地主之谊去看看,客人的船离曾国藩的船不远,曾国藩看到骆秉章他就是过而不入。你这什么意思,很清楚,曾国藩也不是笨蛋,很清楚,官场的规矩他不懂吗?他懂,所以这时候曾国藩就做了一个举动,他的靖港之败应该就跟这有关系,跟这个耻辱有关。

  你要消除耻辱让别人尊重你,怎么办,打胜。曾国藩就召集大家商议,决定先打湘潭。这样即便战败了,我可以退守衡阳。彭玉麟就带领五营水师先走了,约定曾国藩第二天走。但是彭玉麟的部队刚走,长沙乡团,就是民团过来报告,说靖港的敌军只有数百人,而且疏于防范。我们已经把浮桥架好了,只等大人您出兵,马上建功。

  靖港在哪儿?在长沙西北,离长沙大约六七十里路,是资江汇入湘水的入口处。曾国藩接到报告,他决定马上改变计划,攻击靖港。这个决定不是全票通过,李元度就坚决反对。他说已经分兵湘潭了,早晚必有捷报,在这个地方咱不能轻举妄动。但是曾国藩没有采纳,不听,没听,他就写好了遗表遗嘱交托给李元度,然后率军出发了,他准备水陆夹击,水师也有、陆军也有。可是他的水师刚到靖港,便遭遇迎头痛击,那边太平军的力量很强大,不是只有几百人,曾国藩的旗舰都受到直接威胁,没法儿进,那只得后退。水师打败了,陆上怎么样,陆师跟团丁跟太平军接战之后,也没能占到上风,也得退。他们那个浮桥都是用门板床板之类的东西搭建起来的,也不怎么牢固。所以打了败仗,乱兵争渡,逃命,急着逃命,很多人落水,结果淹死了上百人。

  曾国藩看到不断败退,下令违令者斩,杀了几个头也不行,制止不住,他觉得实在没脸见人,他决定投河自尽,不活了,所幸被部下救起来。经过这个惨败,打了个大败仗吗,他在长沙更是灰头土脸。所幸这个时候湘军在湘潭打赢了,主要是塔齐布率领陆师陆军他的功劳。不管怎么样,谁的功劳都是湘郡的功劳。

  湘潭打赢了,靖港的耻辱洗去了,没有了,曾国藩从此站稳脚跟了。从那以后他带领湘军在两湖地区跟太平军长期周旋,并且顺利收复了湖北的省城武昌。捷报传到北京,咸丰皇帝非常高兴,打了这么大的大胜仗,但是这时候有人提醒他,怎么说啊的,曾国藩不过是个丁忧在家的侍郎,他振臂一呼,竟然召集起来这么多人,还战斗力这么强,这恐怕不是国家之福。什么意思?咸丰明白啊,一听,闻听默然,不说话了。本来已经颁下圣旨了,让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代理湖北巡抚,这时候马上改口,这个旨意无效。曾国藩收到第一道升官的圣旨,按照惯例你就谦让一番,你要辞谢,结果这个例行的程序也引来了责备申斥。圣旨上是这么说的:

  览。朕料汝必辞,又念及整师东下,署抚空有其名,故已降旨令汝毋庸署湖北巡抚,赏给兵部侍郎衔。汝此奏虽不尽属固执,然官衔竟不书署抚,好名之过尚小,违旨之罪甚大,着严行申饬!

  谁也想不到,谦让也有罪过。代理湖北省长当然不是空有其名。巡抚能调动地方,地方官听他的,只有他下令才能给对湘军提供后勤支持,你钱粮哪儿来。但是在皇帝跟前哪有多少道理讲呢?第一皇帝永远是对的,第二皇帝错的时候参考第一条。曾国藩的平生功业,虽然以平定洪杨为最大,但是他跟太平军的具体作战还真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他这个人,我们前边说过,就说他笨吧,没有才嘛,可能还真是这样,他打仗就是这样的。曾国藩指挥湘军他是什么战略,叫“结硬寨打呆仗”,把营寨修得很牢固,打呆仗。太平军经常引诱湘军出来野战,曾国藩从来不理,他总是这样,用类似巨蟒缠身的办法,我要用实力将对手击垮或者是拖垮。不仅如此,曾国藩甚至还怀疑历代兵书言过其实。

  曾国藩那可是博览群书的人,带兵以来肯定还要看很多兵书。可是很奇怪,作战经验越丰富,他对兵书越怀疑。他这样给朋友写过一封信,这么说,他说:

  国藩久处兵间,虽薄立功绩,而自问所办事皆极钝之事,与“神速”二字几乎相背。即于古人论兵成法,亦千百中而无什一之合,私心深自愧叹,又因此颇疑古人之书皆装饰成文,而不可以尽信。敝部塔、罗、李、鲍间有文人叙其战绩,已与当时实事迥不相符,窃疑古书亦复尔尔。

  不是说兵贵神速吗?曾国藩觉得自己立的战功,打的仗完全谈不上神速,兵书战策上的条规,跟它相合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塔齐布罗泽南是他的重要部下,文人记载他们的事迹,当时都有好多不是事实,都有虚夸成分了。所以曾国藩觉得古书可能也是这样。包括《史记》、《汉书》这样的经典。从那之后下,二十三史中记载的战争,在他眼里都是文人的臆想或者说好听点叫妙笔生花,不足为凭。曾经有人跟他建议,说咱们以古书考核将才,选任正副文武营官,你说曾国藩会同意吗?当然不会。他这样批复的:

  他说读书之与用兵判若两途,古来名将如前汉之韩信、曹参,后汉之皇甫嵩、朱隽,未闻其著书。戚继光能著书而战绩又甚平平。孙武之不能自践其言,则老苏已讥之矣。

  曾国藩认为读书跟作战是两回事。韩信那样的名将没见他写兵书。戚继光倒是有兵书可是战绩平平。苏洵就已经指出来,说孙武他不能自己验证自己的学说。可见兵书不足为凭,不能把它抬得过高。这就是曾国藩的观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跃雷

热词:

  • 《书生点兵》
  •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