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军事频道 > 讲武堂官网 >

《书生点兵》之五:曾国藩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7日 13:5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 手机看新闻


  (6)曾国藩虽然剿灭了太平军,但却没有创造足以写入战史的经典战例。在此期间,他打了三次大败仗,分别在岳阳、靖港和湖口,有两次险些自杀。在祁门的日子,也很狼狈。尽管后来湘军攻破了南京,但可以这样说,曾国藩的主要敌人不是太平军,也不是后来的捻军,而是同事与朝廷。这种观点并不是故作惊人之语,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时人研究的共同看法。

  他晚年的时候一个秘书叫赵烈文,他曾经这样总结幕主的一生。他说“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

  他是怎么样跟同事朝廷作战的呢?这话说起来很有意思。

  攻下武昌以后,曾国藩的处境并没有改善,反倒引起了疑忌。后来他屯兵江西,跟太平军周旋,还要跟当地官员周旋,比如江西巡抚陈其迈周旋,曾国藩就得累死。正好这时候他父亲病死了,他马上抛下部队回家奔丧,他这有一点违反规定,你应该是先请示,他等于是边干边汇报,他要求守制。这个时候朝廷还要用人,肯定不能放他走,不能让他守制,曾国藩他就又上了一疏,发牢骚谈困难,言外之意,你叫我干可以,但我得当巡抚。他虽然是要官要权,但是他的着眼点不在于官位跟权力,是办事。结果谁知道朝廷接到他的奏折,竟然顺水推舟,同意他守制三年。什么意思?湘军虽然是你一手缔造的,但是跟你没关系了。您自个儿回家自个玩吧。

  这对曾国藩真是个巨大的打击。简直是五雷轰顶。咸丰八年,天京内讧之后,太平军声势复振,朝廷这时候没办法,只好再起用曾国藩。这一年半的蛰伏生涯,对曾国藩是个巨大的历练。学乖了,复出之后,一改往日的秉性脾气,启程之前,先给各位将军大员一一写信致意,请求“指针。到达长沙之后,主动拜会当地的官员,甚至连长沙县衙都没落下。这个七品官都没落下

  过去曾国藩从来不滥报功绩,也不滥举人。随便推荐,他不干这事,他攻下武昌的时候才保举了三百人,受奖人数占总兵力的百分之三。胡林翼他攻下武昌的时候他举保了多少人,他保举了三千多人。曾国藩这样做本来是大儒,言行一致的风范,说实话干实事,也是遵守朝廷法度,但是下属不干、下属不满。经过这一年半的反思,曾国藩终于意识到了。“不妄保举,不乱用钱,”则“人心不附”,难成大事。只有诱之以名、笼之义利,才能让部下俯首帖耳,这样才有战斗力。从那以后,曾国藩改了,他保举的武官总共超过十万人,其中三品以上的都在万人之上。文官里面有二十六个人成了总督巡抚级别的官员,方面大员。这些人的提拔虽然出自朝廷,但是毫无疑问,曾国藩不举荐他不行,不可能。

  曾国藩他自己还跟以前一样,不贪财不贪名,但是对于手下,他不这么要求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们的贪渎贪功,甚至战后抢劫,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换句话说,改了,完全改了,与以前判若两人。不敢是这样,他是清官,他外表丝毫没有道德优越感,他特别怕什么,他特别怕别人叫他“清官”,怕落下这个名声。他很清楚,这个名声虽然好,但是这个帽子一戴,马上就会产生一个结果,别人都会将自己视为异己分子,万绿丛中一点红,就你自己不一样,先淘汰你,你这时候存活都不可能,你还怎么样建功立业?

  可以这么说,曾国藩是顺应腐败之后,才建立起来的不世功勋。攻下天京就在复出之后,本来他的清廉耿介,是个典型的真诚的愤怒青年文学青年他们的风范。问题这种秉性让他练兵之初处处碰壁,我们说一条鱼两条鱼生病,是鱼的问题,你可能体质不好;如果满池子的鱼都有病,那就不是鱼的问题,肯定是水的问题。大儒曾国藩面临的就是这样的窘境。我们说如果一种体制到了非要逼迫清官顺应腐败,向落后低头,才能在官场上存活,并且干点实事的时候,它就离死不远了。尽管平定了太平天国,大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六十年,但是我们都知道武昌的炮声一响,这个王朝也就黯然落幕了。

  好了,今天先讲到这儿,下面进入网络互动环节。

  有网友问,如何看待最近兴起的曾国藩热。

  曾国藩热应该这么说,它有正常的一面也有不正常的一面,不正常的一面是什么呢?大家的着眼点都在于曾国藩的成功学,大家都想知道他怎么样在腐败的环境中跟上司同僚斗智斗勇最终胜出。我们可以这么说曾国藩热可以从侧面证明当今社会有两个现象很严重,第一就是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第二就是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跃雷

热词:

  • 《书生点兵》
  •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