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去向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前苏联著名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和理论家、舞台艺术改革家。生于莫斯科,其父是制造商兼工厂主,与文化活动家交往密切。他14岁就登台演剧。1896年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建莫斯科艺术剧院。斯氏一生导演和担任艺术指导的话剧和歌剧共有120余部,并扮演过许多重要角色。他创立的演剧体系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和欧洲的艺术成果,著有《我的艺术生活》、《演员自我修养》等书。1936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
莫斯科艺术剧院:苏联主要剧院之一,全称苏联莫斯科高尔基模范艺术剧院。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В.И.聂米罗维奇·丹钦科于1898年创建。1898年10月27日首演А.К.托尔斯泰的俄国历史悲剧《沙皇费多尔•伊凡诺维奇》,同年12月17日上演А.П.契诃夫的《海鸥》,获得巨大成功。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现实主义演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承并发扬了西欧和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演剧系统,积累了他本人的表演和导演经验,并在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创作实践基础之上经三十多年的探索,创立了“斯氏体系”。
《演员自我修养》:还记得周星驰电影“喜剧之王”里,周星驰手中经常拿着的那本——《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被世界众多演员奉为演出的圣经正是出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手!他主张 “主张体验,主张演员与角色合一”,演员在舞台上演出的就是自己,提出演员要听命于自己的感受。他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
十月革命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艺术风格有了新的变化。在导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炽热的心》和伊凡诺夫的《铁甲列车14-69》时,给舞台演出充实了新的时代精神。他在1922~1924 年率剧团在美国巡回演出时,写作了自传《我的艺术生活》,首次对自己的戏剧体系作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中国博得梅兰芳等戏剧家的高度评价,并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始于30年代介绍进中国,相继出版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主要作品乃至全集。
以“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为基本内容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体系的主要代表,这一体系对包括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内的20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戏剧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斯氏毕生大量的艺术活动中,给予苏联演剧学派以深远的影响,促进了苏联各戏剧流派的发展,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